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04.01(四) ~ 04.28(三) 劉文德〔樣子〕經驗的變體:水墨混合媒材創作展

〔樣子〕經驗的變體:水墨混合媒材創作展

 樣子 經驗的變體 || 文德水墨混合媒材創作展

2010.04.01(四) ~2010.04.28()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展出地點: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6B1 (捷運雙連站,步行約五分鐘)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週六 12:00~18:00


茶會:2010 4/10() PM3:30~PM600




文德



簡歷:

1970               

1988                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畢業

1993                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水墨組畢

1996                英國中英格蘭大學伯明翰藝術暨設計學院U.C.E藝術創作碩士(MA in fine art)



TEL0933-068491


              wnter.liu@gmail.com

個人網站http://wenterliu.blogspot.com/

          

歷年展覽 



個展

1999 個展 劉文德留學英國時期作品         太平洋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0 個展 在水中的水中                           台北前藝術

2003 個展 水滑洗凝脂                              也趣AKI Gallery

2004 個展 狗樣子                                     也趣AKI Gallery

2006 個展 [Shapes]                                  也趣AKI Gallery

2007 個展                         東吳大學游藝廣場

2010 個展 樣子經驗的變體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藝文空間



聯展

1999 第二十六屆台北獎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5 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時尚水墨] 第一屆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            國父紀念館

2009 新象兩岸當代水墨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0 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獲獎

1999 入選台北市第二十六屆台北獎

2000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88-6期展覽補助

2003 獲文建會九二年青年繪畫作品國家典藏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4 獲文建會九三年青年繪畫作品國家典藏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獲文建會九五年青年繪畫作品國家典藏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入選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限量典藏]《咔》攝影文化誌

《咔》攝影文化誌 Volume 1

[限量銷售]

《咔》攝影文化誌:

近年,由於攝影器材的價格和款式日益大眾化,令參與攝影的人數與日俱增。然而,在香港,以研究攝影文化和理論的本地攝影雜誌著實不多。參與攝影的市民多從器材及研究技術操作層面關注攝影,而忽略影像在唯美以外的其他詮釋角度和可能性。另外,大眾習慣地被廣告、報章、雜誌上排山倒海的影像沖擊,所謂的影像不過是直接地讓讀者得到即時的快感、表面的資訊及娛樂享受。這種對影像的傳輸,扼殺提供想像及容許思考的空間。



《咔》攝影文化誌是一本為了展示和分析攝影及影像獨特的表達功能及文化,而出現的一本雜誌,希望能在大眾所認知的攝影的盲點中搜集出獨特的影像及有質素的創作,對其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讀。我們會從身處的社會環境觀察及發現,主希望能對本土攝影有較深入的研究,用有趣的方法及理論角度剖析,務求能進一步擴闊攝影的表現性、本質和意義,繼而能推動攝影作為文化創意教育。最終,我們希望能對搜集回來的資料從攝影歷史脈絡的縱向進行梳理。由圖像主義 (Pictorialism)、新攝影(New Photography)至當代攝影(ContemporaryPhotography),攝影的表現手法多而廣,若果能將為散佈於各處不為人知的創意影像根據攝影歷史和理論作出統整後,結果將普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亦延展出主流藝術攝影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要是我們能對影像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將能更自由、更獨立地運用攝影這具影響力的媒介,對每天所作和所見的影像進行分析和理解,不致盲目相信所見。在影像氾濫至讓我們「不能看見」的今天,期望當觀眾面對一張照片時,有多一點深刻的思考及感受,也期望拍攝者更能清楚了解拍攝的意義。



《咔》得到藝發局資助,預定於二零一零年一月創刊,從六月開始收稿,並開始籌備展覽、講座、分享會、讀者投稿、網上互動創作等活動。



第一期主要收集不同類型、不限年代的影像,由香港人製作,或是以香港作題材的影像,精選有趣味性及有主題性的照片進行分析及探討,最後根據攝影歷史及理論將之分類,如紀實、廣告、新客觀、達達、新聞、舞台造型、故事性、沙龍等等。圖片約佔全書六成內容,另外,文字及定期專欄佔領四成,包拾攝影評論、理論、歷史、訪問、攝影技巧、攝影教育等。



書名:《咔》攝影文化誌 Volume 1

總編輯:黃淑琪/彭倩幗/賴朗騫

ISBN9789889914615

尺寸:23.5*30*1.5cm (W*L*H)

頁數:160

語言:中英對照

定價:NT$780

出版日期:2010/02



[目錄]

04 針孔攝影下的日照軌跡

12 盲點

24 目倒

32 CHECK #1讀者投稿:Clive Chan

34 婚宴上的浮花掠影

58 POINTING TO WONDER手指指

80 冷峻的風景,冷峻的教育:張韻杰的學校系列

90 CHECK #2讀者投稿:Cheung Wai Chung

92 為過去複製新紀錄:HK Man的網上相簿

104 CHECK #3讀者投稿:Tang Chan

106 還有一段不多不少的路要走下去:Leonie Purchas看情感紀實攝影

112 Unconscious Truths 「視而不見」的真理

118 無名東宮啟事錄

124 一期一會,香港攝影師:蔡旭威

142 HK Camera: HALINA 香港相機:夏蓮娜

148 攝影書 @ACO_books

150 Thing-in-itself 自在之物

152 CHECK #4讀者投稿:蕭采倖

158 編者的話



[限量銷售地點]

博客來網路書店      www.books.com.tw

誠品書店:

        信義店(02)8789-5587 台北市松壽路11號

        台大店 (02)2362-6132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號B2-2F(台大對面)

        敦南店(02)2775-5977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2F(新光大樓)

三民書局(02)2236-1751台北市重慶南路161

唐山書店(02)2363-3072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地下樓

學校咖啡 (02)2322-2725台北市青田街一巷6

小小書店(02)2923-1925台北縣永和市復興街36

有河BOOK(02)2625-2459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5巷26號2樓

北美館 (02)2595-7656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號

蘑菇(02)2552-5552 台北市南京西路25巷18-1號

亞典 (02)2784-5166台北市仁愛路三段122號



卡1 

卡2 卡3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03/27《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空間、時間以及世界》:五十嵐太郎 新書發表會

五十嵐新書發表banner.jpg 

2010/03/27() 14:30~16:00

主題推薦:《邁向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12

與談人:

n       五十嵐太郎  (日本當代建築評論家/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教授)

n       謝宗哲       (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交大建築所助理教授)

n       林建華       (「東京製造」翻譯者/ Studio doT 構築設計工作室主持人)

n                (原日本CAt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師/現任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新書發表:《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空間、時間以及世界》 

本書以16個關鍵字為線索,探觀古今建築知識論之精髓。

內容在於將建築的「歷史的觀點」及「現代的動向」接軌,

將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思維銜接,深入淺出的論述現代建築。

內容主要以「關於形式與環境」、「居住以及日本的這個空間」、「建築何去何從」的三大面向,把現代建築理論各個面向上的重要議題,做了完整的剖析與討論。




五十嵐太郎 Igarashi Taro簡歷

 1967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了。工學博士。專長為建築史與建築理論。目前為日本東北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建築學教授。建築評論家。200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總策劃(commissioner)。著書有《新宗教與巨大建築》(講談社現代新書)、《美麗的都市、醜陋的都市》、《過防備都市》(中公新書)、《現代建築的perspective》、《閱讀、旅行—世界名建築》(光文社新書》(《戰爭與建築》(晶文社)等多數,而編著則有《看不見的震災》(Misuzu書房)、《畢業設計時所想的事,以及現在的處境》(彰國社 / 中譯本為《邁向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1&2》,謝宗哲譯,田園城市)等。最新著作為《映画的建築 / 建築的映画》(春秋社,2009)。



主題推薦:《邁向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12

書名:邁向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12

作者:五十嵐太郎

簡介:

建築設計的起點:畢業設計中所思考的事以及現在的處境……

在看過各式各樣場所中的畢業設計,作者認為,在如何表現的手法上雖有明顯的變化,但相較於過去的作品,卻未能說有什麼顯著的進化。這並不是一種惡評。建築本來就和經常必須持續更新的科學不同,而帶有與古代及近代作品對等比較的藝術性層面。雖說無法超越的部份很多,但要製作出一個永垂不朽的畢業設計,是絕對可能的。



[延伸活動]

長安建設築生講堂座談會

主題:日本當代建築狀況 台灣的建築「奇觀」

2010/3/25() 19:00~21:30

主持人:  林芳怡        (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築生講堂執行長)

             曾成德        (交大建築所教授)

與談人:  五十嵐太郎   (日本東北大學建築學科教授)

             謝宗哲        (亞洲大學/交大建築所助理教授)

             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系主任)

             林建華        (Made in Tokyo 翻譯者/DoT構築設計聯合主持人)

             廖偉立        (「立建築」的主持人)

相關子議題:

n           建築的設計與理論之間—從「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談起

n           關於「日本的」建築現象—個人住宅、Super-Flat 、風起雲湧的「畢業設計」

n           日本當代建築的希望—建築新生代的崛起

n           台灣的建築不思議 : 以台中為例



交大建築所五十嵐太郎演講會

主題:建築的設計與理論之間—從「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談起

2010/03/26() 12:00~14:00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恨纏綿

恨纏綿

「對一個有歷史關照的藝術家來說,個人與大歷史並非不可協調,偉大的文化遺產並非不可撩撥。姚瑞中近兩年的仿古系列,就是他撩撥沉重傳統的表達。」吳介祥(藝評家)



藝術家姚瑞中用針筆臨摹中國水墨古畫,從極細緻的線條刻畫中,堆疊出層層纏綿濃郁的情感。透過不同媒材的運用,挑戰中國傳統水墨美學;一反文人畫的循規蹈矩,以法兒。強烈的自我意念和經驗,以略帶戲謔的氣質映照其生命體現。本書集結作者近二年來,生活寫照縮影和諷喻現實社會的作品《世外塵》、《雲遊圖》、《如夢令》、《恨纏綿》及《金寶娃》五大系列。透過「微敘事」與「私日記」手法,在傳統講求修身、空靈的意境中,帶入凡塵俗世間更貼近原始性靈的種種記事,為浮世間七情六慾的牽絆,和那些已經逝去的當下,找到一個永恆的記憶點。





書名:恨纏綿

作者:姚瑞中  Yao Jui-Chung

撰述:吳介祥  Wu Chieh-Hsiang

出版:2010. 03. 22 初版一刷

尺寸:20 cm × 29.5 cm

頁數:216  古線裝 全彩

語言:中英雙語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ISBN978-986-7009-89-0

定價:NT1200



===========================================================

[目次]

恨纏綿                                                                         文◎姚瑞中       

以情慾之軀貫穿古今——評姚瑞中新作系列                         文◎吳介祥        二五

【世外塵】                                                                                          三七

【雲遊圖】                                                                                          一三五

【如夢令】                                                                                          一三九

【恨纏綿】                                                                                          一八一

【金寶娃】                                                                                         



[推薦序]

以情慾之軀貫穿古今——評姚瑞中新作系列



文◎吳介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兩年多前在台灣的藝術評論界一度掀起台灣的政治藝術缺席的辯論,當時藝評家陳泰松便以姚瑞中的政治影射行動藝術為反例。這兩年來,姚瑞中出版了攝影作品和發表了數個系列指涉傳統的風俗、山水作品,都是藝術家政治敏感度的延續。台灣中青代和新崛起藝術家世代中,以創作題材關照大時代的藝術家的確是鳳毛麟角,從內容、議題甚至手段來看,以姚瑞中做為台灣中青輩政治藝術的代表,應該是理直氣壯的。姚瑞中這位藝術奇才既能創作也能評論,能論述也能策展,而他的創作不但體裁、媒材、題材非常多元,也都是史無前例的原創。姚瑞中的繪畫作品擺脫傳統,也擺脫被媒材決定形式的侷限;他的攝影作品和多數的攝影藝術不同,比較像是某種考證學和類型學;他的山水作品符號的操作超過意境的塑造。姚瑞中的行動錄像藝術有別於他人的行動藝術和錄像藝術,他的身體並非歷史裡特定的某人,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劃過時代歷史的符號,在地理和時空中做出標記,個人的短暫渺小是事實但顯得荒謬。



姚瑞中用附身的概念揭發台灣人在想像的大歷史的荒謬角色;以字音的類比創作出諷刺國族主義的犬儒新釋;用針筆挑戰龐大浩瀚的水墨美學傳統;以佯裝臨摹的姿態顛覆文人儒生的形像。身為外省第二代,姚瑞中感受到台灣特定族群壓縮大歷史以自居正統的矛盾歷史處境,他的藝術雖然背負了有份量、夠沉重的歷史遺產,卻能以諧擬、嘲諷、影射、轉喻等手法,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道來撥弄過度嚴肅的歷史大論述。在姚瑞中的策略下,遠觀的巨壑山水也好,近觀的狎褻艷史也好,都既是藝術家的歷史嘲弄,也是他的個人傳記。對一個有歷史關照的藝術家來說,個人與大歷史並非不可協調,偉大的文化遺產並非不可撩撥。姚瑞中近兩年的仿古系列,就是他撩撥沉重傳統的表達。



【熟男書生日誌】

在〈如夢令〉和〈恨纏綿〉裡,藝術家充分發揮逸樂情慾題材,結合界畫、風俗畫形式,甚至連不精確的空間透視法都一併模仿,以格子和斑點紋式代替古代圖紋,卻成就一種類似一九六年代家具和時尚紋飾的復古感。〈恨纏綿〉系列把題材放進類似月份美女圖的相框中,增加懷舊意味,也代表藝術家揮別過去風流倜儻的行跡,正式將過去的愛恨情仇放進記憶裡。觀察各階段各系列,姚瑞中一方面發揮了極佳的聯想力連結各種議題,但同時他的題材和比喻也像一部「性成熟考」。吞劍(孤寂之外無他)、類似嘔吐物或排泄物(末世漫遊)、藍色便秘(天外天系列、一大粒癢 Italian)、肛交(屁股對屁股/肛門對肛門 People to People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寓含暴力的生殖(威而剛 Welcome)和交媾(他玩妳死 Taiwanese、油肉皮癢 European)等,姚瑞中彷彿藉著藝術度過口腔期、肛門期、青春期,經過血氣方剛的壯年期歷程,再發展到現在的〈如夢令〉和〈恨纏綿〉系列,身、心、性終於達到了平衡。



【聊齋儒生的幻境綺夢】

在結婚生子後,姚瑞中以〈恨纏綿〉的系列回顧他的十二段情史,呈現和每一位交往對象最值得記錄的事。以傳統風俗畫、樹石應景畫和工筆裝飾畫,常有的構圖和元素為場景,而藝術家自己的形象既不是文人畫裡的棋琴雅士,也不是〈西廂記〉、〈牡丹亭〉裡的多情男子或清秀書生,而是頭上長角的色魔,魔鬼形象在姚瑞中之前的〈金寶娃〉到〈犬儒〉系列就已成型,在此也成為藝術家的自我形像,在姚瑞中多件作品中,魔鬼和獸頭似乎代表了邪念和原始情慾,侵佔了藝術家的狂野夢境。〈如夢令〉、〈恨纏綿〉和〈世外塵〉系列彷彿是金瓶梅或聊齋等綺夢艷史的小說插圖,從屏風上走下來慰解寂寞書生的美女對照現代宅男的網路異夢(網路情人);用鏡子自觀交歡姿態以增加春宮情趣對照現世自戀男女的網路自拍影片(老姚自拍圖);爵爺般嬪妃如雲的身體寵伺對照現代泡湯的遞茶遞巾服務(老姚泡湯圖);藝妓環繞、賓客盡歡的夜宴對照數位時代的家庭電影院聲光派對(老姚夜宴圖);私密的幻想總怕門外有道德份子或狗仔攝影伺機而動(老姚洞房圖)……古今比對,不管是儒生雅士或是邪僻惡魔,不管是古時「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規勸還是現今「孽障隨心生」的警告,世世的人間男女還不都是愛怨之念、情慾之軀!



【惡世浮生裡的溫柔鄉】

姚瑞中既能以古諷今,也不介意藉古嘲今,以〈如夢令〉記錄自己「近年心境上的變化,透過文人與美酒、才子與佳人,在纏綿悱惻的風流韻事中,成就了如夢似幻的花花世界。」藝術家將自己的生平記事,包括將夫妻纏綿景象、闔家娛樂情境、書房閨閣蹤跡,也將他剛出生的小孩小姚和寵貓Moca畫進春宮圖鑑裡。處處是春宮圖的仿擬,而黏膩悱惻的題材,還令人聯想到沈三白的《浮生六記》,特別是第一卷的〈閨房記樂〉,沈三白字字流露出對新婦陳芸的依戀,文中充滿柔蜜愛意:「花燭之夕,見瘦怯身材依然如昔,頭巾既揭,相視嫣然。合巹後,並肩夜膳,余暗於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膩,胸中不覺抨抨作跳……芸卸妝尚未臥,高燒銀燭,低垂粉頸,不知觀何書而出神若此……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和對妻子思念:「及抵家,吾母處問安畢,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語,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等綿密的相思之情。姚瑞中臨摹或仿擬的作品數量很多,這些系列也有將兩件作品合一者,包括許多件匿名藝術家的〈春宮圖〉、唐伯虎〈春宮圖〉加上佚名畫家的〈孝經圖〉、陳洪綬加上佚名畫家的〈春宮圖〉、仇英的〈臨天籟閣宋人畫冊圖〉和李士達的〈坐聽松風圖〉等。〈如夢令〉雖然是情慾抒發和對規範的挑釁,卻也像頹廢棄世傾向的書生儒人自我放逐於溫柔鄉,寄情於早已過去時代的避世感,而以情色圖文表達,不免有文人自我嘲弄的效果。



【春蠶吐絲以包圍傳統】

原來覺得水墨山水是不切合時代的姚瑞中,現在幾乎發願要把重要的山水作品臨摹一遍,意含著不妥協於蓋棺論定的藝術史,有古今對話的企圖。在〈世外塵〉系列裡,姚瑞中蒐羅了好幾件重量級的經典山水,如巨然的〈萬壑松風圖〉、王原祁的〈浮巒暖翠圖〉、王鑑的〈夢境圖〉、王翬〈溪山深秀圖〉、文徵明〈山水圖軸〉、〈輞川圖〉、蕭雲從的〈雲台疏樹圖卷〉、荊浩的〈匡盧圖軸〉、吳彬的〈山陰道上圖卷〉等等。姚瑞中臨摹這些讓後世藝術家望塵莫及的經典作品,同時又一反文人畫的傳統,加入了自我的意念經驗,以〈月光溫泉〉、〈新天地〉、〈吞雲吐霧〉、〈川湯泡澡圖〉、〈私奔到月球〉、〈老姚算前世〉、〈一桿進洞〉等完全不同的體材為主標題,有的憤世、有的叛逆、有的諷刺、有的捉狹。藝術家主體的介入做為繼承先人偉大藝術的方式,似乎讓藝術家自己,也幫助觀眾克服了在經典鉅作前的無以為繼之感。



用簽字筆和針筆畫山水,這個媒材和方法已經成了姚瑞中的「商標」。用極細的筆勾勒群山峻嶺,瀑布流水和樹石花木,沒有濃淡乾濕、皴擦點染的問題,擺脫了水墨藝術傳統對藝術家的要求和束縛,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每件作品都集中了千萬個筆觸才已得以呈現一件經典山水畫的面貌,這種耗時費力的臨摹法一方面像是一種崇拜儀式,另一方面是姚瑞中匯集心力,專注安神的過程,他比喻這種創作行為有如春蠶吐絲。這種近似修行的臨摹功夫,讓這位心智奔放,意念雜駁的藝術家更為收納內斂。儘管作品似乎傾向逸樂,方式表達更內斂,但這並不表示姚瑞中的挑釁力會因為這種自我磨練式的創作行為而變得馴服。從〈如夢令〉、〈恨纏綿〉和〈世外塵〉系列來看,姚瑞中在仿古的山水意象裡放進的議題,如〈孤芳自賞〉、〈東引雄二〉、〈勿忘在莒〉、〈台灣大哥大〉、〈無線飆網〉、〈自由女神〉等,涉及台灣政治情境和侷促的生活現實的題材,仍是他尖銳的戲謔氣質的極致發揮。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2010.03.08~2010.03.31 Cindy Wang 「Visual Circus 視覺馬戲團 」靜態展覽

Visual Circus 視覺馬戲團

Cindy Wang.「Visual Circus 視覺馬戲團 」靜態展覽



22010.03.08(一) ~ 2010.03.31(三)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週六 12:00~18:00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B1(捷運雙連站,步行約五分鐘)
TEL  02-2531-9081   FAX 02-2531-9085


-------------------------------------------------------------

閱讀設計,一趟視覺的觸感探索與美學品味之旅

來自錯視原理的發想,

印刷技術與紙張之間的紥實手感,

共同譜出設計、科技、與質材的和諧對話。

--------------------------------------------------------------

Visual Circus 視覺馬戲團



二十一世紀科技迅速發展,處在這個資訊快速傳遞的時代裡,視覺語言(Language of Visual)成了一項傳播溝通上的媒介。



人類生活在群體中,為了適應環境、生存與進步,需要人與人彼此交換情感心意,互通知識,而其賴以互相溝通傳達的媒介,主要來自語言;但是,在語言這種溝通方式之外,文字、圖形、表情、手勢、信號、記號、聲音等等也都能代替語言,甚至可以將語言不能表達的範疇給表現出來。視覺語言利用了視覺的「形」與「色」作為視覺傳達的主要語彙,這種源自於藝術造形的傳播方式,因為人類視覺感受的共通性,是一種比語言更具有傳達機能與傳達效率的溝通方式。

所謂的視覺創造,是運用視覺創造力,將視覺藝術所具有的情感理念,轉換成具體可視的形象,並將其傳達給觀看者,使其具有同樣的情感理念。這本書的插畫設計,便以心理學的錯視原理作為造形的視覺構成要素,再搭配印刷技術和技巧為基本組合,架構成一系列賞心悅目的視覺創作。



關於這本書的設計,是希望能在進行造形創作時,一方面運用造形心理學中的錯視概念與構成方法;一方面應用印刷技術技巧,表現出「新奇性、新穎性、創新性、獨特性」,產生一種視覺的驚喜冒險。同時也依照此思考模式,在基礎設計概念的發展過程中,讓視覺創作顯得與眾不同,發展出更多樣、更具視覺效果的豐富作品。



My Wish

我希望嚴肅地審視錯視與設計的技術與精緻,並以詼諧的姿態將其揉合相連。簡約的圖案插畫設計透過紙張觸感、鮮明的色彩與印刷技術,將打開人類的複眼極限。我希望藉由這本書,將人類的感官錯視放射延伸為視線上的動感韻律。



我希望突破商業窠臼,利用具學理性的錯視原理和充滿寓意的圖案,將想像力和概念透過印刷科技的方式呈現出來,並擺脫掉以往太過商業性的明信片設計,表達錯視設計與印刷技術的高度結合,把原本看似平凡無奇的明信片,提升到層次深厚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