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推薦序】蘆澤啟治與他的設計/高鄭欽


























(本文收錄於《On Honest Design:蘆沢啓治空間.物件設計作品集

文/高鄭欽(MOT 明日聚落 總監)

建築師真的是一個要很博學的專業人,Keiji是精神能量強大的人,書中提及到他不僅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也更是一個家具品牌創立者兼設計師,這需要很有passion 才能作到的,我不時會在國際的設計展場上和Keiji 偶遇,記得一年在巴黎的設計展上,第一次看到石卷工房的作品,那時他興奮的說到整個計畫的起源和過程,聽完覺得真是不簡單,要整合的人、事、物都非常多,其中更得到國際家具公司設計團隊的關鍵協助。Keiji 更有不少件家具設計作品被北歐的家具公司相中,成為品牌商品,不論是名人的家或是日本料理師父的手作家具,他都巧妙的完成了。

在首屆台灣設計師週的活動上,他的工業設計作品第一次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而在第十屆的活動中,他回來了,為我們帶來「石卷工房」的作品,這就好像是一個認識了十年的日本友人,帶著家人來拜訪台灣的朋友,還說著:「看,這是我的新作,就是我之前一直和你說不停的。」

這本書把Keiji 從建築、室內設計到工業設計的passion 給好好地歸整出來,很值得坐在陽台上吹個沒有蚊子的風,喝著艾雷島系威士忌來閱讀。


【推薦序】集合眾人的力量開創嶄新的未來/王家祥


(本文收錄於《On Honest Design:蘆沢啓治空間.物件設計作品集》

文/王家祥(REnato lab 創辦人)

最近生活周遭充斥者許多詞彙,如「調適」、「社企」、「自造*」及「共創」,看起來述說的是不同的事物,但是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蘆澤啓治所建構的石卷工房可以說是完美結合上述的詞彙,更難得的是將它變成了世界知名的品牌。

人在發生巨大災難後,部分會伴隨創傷後遺症,產生情感解離、麻木感,日本311 地震後摧毀的不僅是當地的建築,也摧毀了居民的生活,災民必須離家住在臨時住宅中,因家園及身心受創,人們在心中築起一道藩籬,不再與人互動,蘆澤啓治利用設計的專長,設計出災民適用的家居用品,也藉由設計的力量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

他在受災區觀察到災民的需求,使用當地有限的材料及工具,設計出簡單容易組裝又充滿溫度的傢俱。我們的世界已經充斥了許多工業產品,缺少的其實不是一把新的椅子或是一盞新的燈,而是感動人心的設計--再酷炫的造型也比不過實用性。石卷工房成立後結合更多設計師,設計出可讓一般民眾組裝生產的產品,透過自造及共創建構能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企業,有效調適了災害對於人與社會的影響。

身為環境工程人員,在近年有幸能跨入設計領域,發現環境化設計雖然不是新名詞,但實際應用案例始終很有限,好消息是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參與。蘆澤啓治擅長使用如玻璃、金屬及木頭等單純的材料,在設計時力求簡潔,注重產品的功能性,因此創造出許多具有獨特風格及功能的建築及傢俱產品,不僅在產品上盡量採用簡單元件組合,更融入規格化設計讓所設計的元件可以廣泛應用於建築及傢俱,這不就是環境化設計的具體展現?而且因為材料及結構單純,也有助於未來將各種原料回收再利用。

但是石卷工房令人讚嘆的不僅於此,因為雖然它已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仍持續舉辦工作坊並將其拓展到海外,如法國、臺灣、菲律賓等,協助教育及重建的工作,並且希望國外市場不需仰賴產品進口,而是運用在地材料及人力進行製造,在這裡所創造的不僅是一種新興商業模式,更是一種與環境共生的經濟模式。

【推薦序】誠實設計的力量/方尹萍


(本文收錄於《On Honest Design:蘆沢啓治空間.物件設計作品集》中)

文/方尹萍(方尹萍建築設計/ Adamas Architecture & Design 負責人,本書策劃者)

2013 年臺灣設計師之週,蘆澤啓治建築師受邀來台參展。臺灣設計師之週的負責成員BEN CHIU 以及一位參展的波蘭攝影師Maciej Korbas 不約而同、各自私下向我表達想要介紹日本建築師蘆澤啓治跟我認識;後來也曾一度受蘆澤邀請、一同在臺灣執行一個建築設計案。就這樣在各種因緣際會下,有機會了解了蘆澤這位建築師。

在我所認識的日本建築師之中,蘆澤算是相當特別的一位;他雖在東京經營事務所,卻是一位非典型的東京建築師。充滿親切與熱情活力的蘆澤,也曾被邀請至臺灣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的國際工作營與學生互動交流,我看見建築系的學生們在他的帶動下,開心且輕鬆地享受著學習構築物件的樂趣。但這樣輕鬆學習情境的前提,是來自於蘆澤啓治個人的特質與魅力--他在擁有工廠實作的實力之外,也同時擁有設計出一套讓毫無經驗的素人們也能容易入門上手的「誠實設計寶典」之創造力。

誠實曾經是現代主義的信念之一,設計不應該被造型所包裹,而應該與機能結合。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民眾的現代主義者尚・普維(Jean Prouvé)的思想,深深影響著蘆澤啓治。透過理性地將物件分成單元組件,大從建築的結構件開始,小至家具的構件單元,蘆澤延續了現代主義的精神核心:使設計更加平易近人,同時幫助群眾也能使用美好量產的生活物件。蘆澤在書中誠實地展現出如小至一個螺絲或螺帽的製造痕跡與巧思,不論從建築到家具設計,他總是踏實地面對每一個環節,並思考如何從設計製作方式,進一步擴展簡易普及化的可能。因此我們可以說,蘆澤啓治建築師重現並突破了二十世紀初的設計大師尚・普維當時還沒完成的實踐。整合了藝術、工藝與大量工業生產,促使大眾能夠更容易了解、觸碰誠實設計之美好的蘆澤啓治,堪稱為21 世紀新現代主義的代表建築師之一。

我與蘆澤啓治的共鳴之處,是擁有非常相似的大學建築教育思維:從家具設計到建築設計,其實擁有相同的空間性與結構性,雖然比例與尺度不同,但在設計領域中其實可視為一體;因為不論物件本身的尺度大小,它都是含有空間感、構造、機能、藝術、生活等基本構成元素。從蘆澤啓治的作品中可清楚看見他將此思維多元地發揮到作品之中。身為本書策劃者,期待透過蘆澤的實踐理念與設計魅力,能讓更多的建築、空間、物件得以誠實地融入大家的生活之中。


誠實設計的力量--《On Honest Design:蘆沢啓治空間.物件設計作品集》


On Honest Design
Reconnecting People and Space

聯繫人與空間的「誠實設計」--

小至一個家具構件、大至建築空間的創造,
都以「誠實設計」精神貫穿,體現現代主義精神的作品。


「不預設任何優先立場,
在製作現場的思考中一一回應各項問題所產生出來的設計,
就是最好的設計。」--蘆澤啓治


以身體熟悉現場、感受材料的真實觸感;同時面對各種條件限制與要求正面迎擊、毫不閃躲的颯爽態度,就是蘆澤啓治這位建築師特有的「誠實設計」哲學。他的建築作品在設計上,從建材、構件、各處收邊乃至於加工、工法、現場施工等皆一氣呵成,表裡完美一致,既合理又毫無一絲浪費,具有獨特的清爽感;而整體結構單純、卻有高度機能性與原創性的家具、生活物件設計,也延續著這樣的思維。對他來說,不預設任何優先立場,而是在現場的思考中一一回應各項課題所產生出來的最終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從家具設計到建築設計,儘管尺度不同,但在設計思維中都是含帶有空間感、構造、機能、藝術、生活等基本構成元素,在思考人的生活的前提下,創造出兼具感性與理性的體驗。蘆澤啟治在這樣的思維下,同時延續著民眾的現代主義者尚•普維(Jean Prouvé)的思想,將物件理性區分成單元組件同時,也試圖使設計更加平易近人,讓充滿魅力的空間、生活物件得以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On Honest Design:蘆沢啓治空間‧物件設計作品集》這本書,以「誠實設計」為貫穿主軸,收錄了包含建築、室內裝潢、展場空間的空間類型設計,以及以材質、機能與性質來區分的家具作品。對蘆澤來說,建築也像是大型的家具,而家具就像是縮小的空間,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而這些設計都是他思考「生活應當如何」的方式。在他設計中的生活,從個人宅邸的改修,到石卷工坊這樣極具社會性的震災復興,都是以不同層次與尺度來思考生活的可能樣貌。




方尹萍建築設計/Adamas Architecture&Design負責人 方尹萍
REnato lab 創辦人 王家祥
MOT 明日聚落總監 高鄭欽     
                                                                             --專序推薦



  燈光設計師 岡安泉 

  欣傳媒資深總監 林芳怡 
  台灣設計師週 召集人 廖軍豪 
  台北野餐俱樂部共同創辦人 陳昱興 
  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前執行長 吳漢中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蕭有志 
  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 褚瑞基 

   --共同推薦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探索都市裡的日常人類學--《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
















在超現代性的世界裡,
人們始終、但又從未在「自己家」。


--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馬克.歐傑持續在非地方裡探索他的日常人類學



「非地方」,指的是因應加速人或物的運輸而產生的必備設施(快速道路、交流道、火車站、機場),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汽車、火車或飛機),也包括顧客川流的大型連鎖旅館、超市,甚至是那些讓全球難民、流亡者短期棲身的中繼站。

  「非地方是烏托邦的反義詞:
  它存在,但它不作為任何有機社會的庇護。」
  不同於現代性的社會中,
  一旦個體聚集,便組織社會並規畫地方;
  充斥著超現代性的「非地方」空間,
  只與旅客、顧客、使用者、閱聽者打交道
  --他們只需在入口確認身分、社會化與定位。

非地方的使用者,透過他們持有的火車票、機票,經過收費站出示的信用卡,甚至是在大型購物商場走道來去的推車,建立起某種象徵性的契約關係;人們在非地方藉由表明身分:護照、信用卡、支票或其他任何得以獲得通行的證照,來取得其匿名性。 人類學家注意到,人們可以在十字路口擦身而過,然而交流道卻不容許任何相逢。旅人會在旅途中閒散漫步,或抄捷徑迷了路,搭高鐵或飛機的旅客則有其明確的目的地。身分的標誌及歷史的位置,已經隨著今日的地表空間組構改變了。

在這本書裡,馬克˙歐傑為我們打開新的視野,藉由超現代性的人類學的提出,引領我們進入孤獨的民族學的世界。


● 書籍簡介 ●









書名/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

作者/馬克.歐傑 (Marc Augé)
譯者/陳文瑤

規格/128頁│13 x 19│平裝
ISBN/9789869331579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推薦序】記・一個山中的故事



【本文為《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推薦序】

文/謝英俊


故事源於一個奇特的交易,必須實際參與我們在四川汶川災區的重建工作,是阮慶岳老師收研究生廖惟宇的條件,小宇是他的暱稱。幾年過去了,跟我們災區重建有關的人提到小宇就有講不完的故事,至於他的真名應該沒幾個人記得。一個散漫猥瑣的台灣都市文青出現在這場域似乎有點格格不入,與同時加入我們團隊的大陸文青之間的互動也算是時代的巧遇,他們經歷了人類史無前例規模宏大慘烈無比的災後重建,其中發生的大小事,他用流暢的文筆記錄了下來。

這本書是依據他論文文本整理刪改而成,相信這論文的評審教授們應該搔破頭皮,不知如何評。但這不是第一例,許多寫與我們工作相關的論文,也都被「事件」的情境所吸引,建築專業的評述大多輕輕帶過,但只有小宇將它改寫成精彩的「故事書」。

論文弱化對我們工作專業的評述也有好處,否則得不斷地改寫。有許多論文都遇到同樣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的建築作為跨越幅度和時間維度較大,除了技術以外還觸及社會、經濟、文化各個層面,遽下論斷會有以偏概全的缺憾,小宇的書寫真誠呈現所見所思,一個如實精確的切片,反而有其價值。

大部分台灣人只對大陸城市有些浮面的認識,對農村並不了解,何況災區,尤其是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值得任何有企圖心的人去探索,相信對小宇來講這些經歷是成年禮的一堂課,但這堂課遠遠還沒結束,對台灣年輕人來講更是尚待開啟一扇門,這本書是不錯的敲門磚。

天災將這個社會開腸破肚,災後重建是將這殘存的軀體再作一次痛苦的清創和手術,雖然書裏描寫的情境,大多是生活瑣事和嘻笑怒罵插科打渾,但在拉開時間和空間距離後往往會望見生命強韌的一個面向。

一年年過去,隨著工作的推展,許多想像或言說之事逐步落地,也較無心思回望過去,小宇這本傳聞已久的「故事書」終於完稿,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看了一遍,再次撿拾過去的種種,有些當時看似困難或不愉快的事,已淡忘模糊,剩下的是逐漸遠去,滿山遍野的紅葉還有迴盪於山谷的起架號子聲。

--
【新書發表會】

建築行者的戰場
--《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新書發表會

時間:2017.1.20(五)  19:30-21:30
地點:永康人文空間(100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207號3樓)

與談者:
謝英俊(建築師)
阮慶岳(元智大學設計與藝術學系教授)
廖惟宇(《游擊造屋》作者)

→報名由此去

--





 《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
   作者/廖惟宇

   書籍規格/17 x 22 cm│裸背平裝(書衣可展開為海報)│272 頁
    ISBN/9789869331555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本書獲12月誠品選書
  

【推薦序】是諸眾等,久遠劫來……


【本文為《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推薦序】

文/ 陳界仁( 當代藝術家)

早已作為當代建築界難以迴避之問題意識的「謝英俊」,既指謝英俊本人,同時亦可指向複數的諸眾。

「謝英俊」之所以亦可指向複數的諸眾,是因為謝英俊以地震災後的原住民部落、農村為基地,並透過協力造屋、簡化構法、開放系統、互為主體等概念,試圖扭轉商品化社會的欲望構造時,除了需整合來自不同生命經驗的工作團隊,更需面對災後的例外狀態下——複雜的在地權力網絡、由上至下的產官學系統、災區居民對未來居所充滿差異的各種想像被擠壓、扭曲成難以說清的「人性迷宮」。因此謝英俊與其工作團隊,不但要克服災區種種艱難的現實條件,同時更要在這迷宮中,與複雜的人性進行永無休止的周旋。從團隊開始實踐協力造屋計畫時,就已注定此理想必然將在這極端複雜的「人性迷宮」中不斷地被磨損,或不斷地變更計畫,但也因為這「人性迷宮」的複雜性,使得謝英俊與其工作團隊和災區居民共同造屋的行動,必然發展出脫離現有建築生產機制的「游擊造屋」的工作方法。

或者可以說,謝英俊的協力造屋工作,不只是關於在災區的例外狀態下,如何以低廉的預算、通過與災民共工的方式,完成可迅速量產、耐震與永續居住的實體建築,同時更關於如何重構當代社會的精神構造。

【推薦序】踽踽獨行於濃霧滿布的山路上─謝英俊




【本文為《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一書推薦序文】

文/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這是一本有價值、也相當好看的書。

但是,這本書是在寫謝英俊,所以特別不容易寫。因為謝英俊看起來簡單直接,其實他的作為所涵蓋的意義及層面,皆相當廣泛深遠,很難真正弄明白,因此當然很難寫清楚。

作者寫得很完整迷人,尤其能用記事體的方式,清晰敘述出謝英俊的建築作為,以及其意義與困境所在。開頭的整體論述謝英俊,尤其脈絡清楚也深入,是理解謝英俊的理想閱讀文章。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一本直面現代建築困境,最誠實的建築書寫--《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

















一本最誠實的建築觀察書寫

從年輕建築人第一線的參與觀察,
看見建築師謝英俊,也看見現代建築的困境

 
 「現在住的房子是你自己蓋的嗎?」
  這樣一句話,是謝英俊把自己放在獨特戰鬥位置的宣言。

  「災難」是謝英俊建築實驗的起點。從一九九九年的南投九二一地震開始,謝英俊進入災區一待就是十年。之後接續而來二○○九年的八八水災、二○一二年的中國四川雅安地震、二○一五年的尼泊爾震災重建等,「災後重建」成了謝英俊的主戰場。災害催化他思考現代建築的缺陷,使他轉型成為提出革命性觀念的建築師。

  謝英俊的生活狀態就宛如「行者」,而他的團隊就像是一支游擊隊性質的非正規軍──哪裡有房子要蓋就往哪裡去。他的主要概念其實很簡單:「自己蓋自己的房子」,以「協力造屋」的形式來達到自力造屋的目的。以「蓋自己的房子」這個主張,他重新定義了建築,把住居這件事從被資本禁縛的商品市場中解放,拉回人的身邊、生活裡面。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與其他建築師最不同的地方是,他從災區出發,採取極度貼近土地的實踐取徑,同時經常以鄉村為現場。災區重建牽涉諸多在地政治資源分配,在這樣角力複雜的現場,團隊成員們如何進駐、與居民們共同生活,如何在各種現實條件皆極度欠缺的災區,找來廠商、調解居民需求,則在在皆是挑戰。當建築返回追求人的需求,建築的實踐並不見得因此單純化,因為在居住議題中,「人」從來就是最大的主題。

  本書為一個被現代都市哺育、在其中成長的年輕人,從實際參與謝英俊團隊工作位於中國川北的震災重建工作,以內部實踐視角所完成的觀察書寫。透過綿密細緻的紀錄,本書以完全不同的面向紀錄了謝英俊的建築實踐現場。



阮慶岳(實踐大學設計與藝術學系教授)推薦
這本書並不意在美化或聖化謝英俊,也不意圖具有學術實證與絕對客觀的基礎,反而以第一人稱的直接記錄描述,以及相當真實迫人的主觀態度,揭開外界對謝英俊有時美化的憧憬想像,或是某些蓄意的揣測質疑。

陳界仁(當代藝術家)推薦
從那充滿變數的現實中,發展出『游擊造屋』的具體實踐過程,常常是討論謝英俊的工作方法時最難被論述的部分。本書作者從個人親身參與的經驗與視域出發,藉由記事與紀實的敘述方式,一定程度彌補了這關鍵與不可能僅以概念進行討論的部分。……從一個建築外行者的角度,閱讀這本以四川楊柳村興建過程為記事主線的書,也彷如觀看卷軸畫般,跟隨著原本單純、懵懂的建築系學生,一起因著偶然的因緣,逐漸捲入大多數時候令人不知所措、宛如「人性迷宮」的災區環境裡。

謝英俊推薦
一個台灣都市文青出現在這場域似乎有點格格不入,與同時加入我們團隊的大陸文青之間的互動也算是時代的巧遇,他們經歷了人類史無前例規模宏大慘烈無比的災後重建,其中發生的大小事,他用流暢的文筆記錄了下來。……天災將這個社會開腸破肚,災後重建是將這殘存的軀體再作一次痛苦的清創和手術,雖然書裏描寫的情境,大多是生活瑣事和嘻笑怒罵插科打渾,但在拉開時間和空間距離後往往會望見生命強韌的一個面向。




 《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
   作者/廖惟宇

   書籍規格/17 x 22 cm│裸背平裝(書衣可展開為海報)│272 頁
    ISBN/9789869331555


   *本書獲12月誠品選書
  

以「拍攝」重構私我與世界之間--《私寫真論》




什麼是「私寫真」?

它並非僅是一種攝影風格潮流
更是一種訴說攝影者與作品、世界關係,
與攝影家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的攝影觀。

它是不斷凝視、擺盪在「私我」與「忘我」之間的拍攝視點;
讓拍攝者的私我與現實世界摩擦,留下痕跡。


--
每一個攝影家為了對付『私我』這頭怪物,
使自己處在一個忘卻『私我』的狀態。
這狀態,同時也是攝影這種表現媒介蘊藏秘密之所在。」--飯澤耕太郎
--
  在20世紀初期「近代攝影」原理還充滿權力的時代下,攝影作品既是藝術,也是如新聞照片般重視社會傳播功能的產物;並且攝影家以主體意識操控被拍攝的對象,並帶有神一般銳利的雙眼睥睨世界。然而當一九六○年代,「近代攝影」出現裂痕之後,攝影家的「私我」開始產生位置上的擺盪。攝影與社會文脈的彼此驅策,使得攝影家們拍出的照片成為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經驗等價的物質。不管攝影家們想如何客觀而正確地拍攝對象體,最後都會摻雜不安定的自我帶來的其他成分,甚至將超乎自己想像的「他者」帶入攝影之中。在這種照片中,「私我」開始與現實世界摩擦,並留下痕跡。

--  
在這些照片中的「私我」,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透過影像的紀錄,「私我」是否產生了質變?
--
  「私寫真」作為日本攝影系譜的一隻重要路線,本書作者飯澤耕太郎從攝影發展初端的攝影本質開始論述「攝影」行為中的拍攝主體與「私性」之分離,特別進入一九七○年代左右日本攝影開始轉向「私性」、「私我的世界」之潮流,並深入當時極活躍的中平卓馬、深瀨昌久、荒木經惟與牛腸茂雄四位代表性攝影家,以他們各自的人生歷程以及其相應時期的作品,來觀察、深入其作品中「私性」的表現,既打開「私寫真」的意義框架,也帶著讀者進入潛伏在這些攝影家們作品裡頭幽深而緩長的凝視。





  
   

   《私寫真論》
  
   作者/飯澤耕太郎
   譯者/黃大旺
   書籍規格/13 x 19 cm│軟精裝│272頁
    ISBN/9789869331562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本書獲12月份誠品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