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9/26 ~ 10/18「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展覽

後地方



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

2009.09.26-2009.10.18



藝術家: i/ OSUMO STUDIO、白雙全、朱賢旭、林仁達、林鳳美、邱承宏、泉太郎、許家維、葉偉立、復興漢工作室、楊俊、劉吉雄、饒加恩

外掛藝術家:林仁達、萬德鐵人組、徐文瑞、楊俊

策展團隊:黃建宏+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地方性」(Topos)是台灣當代藝術面對「國際化」與「全球化」時,首當其衝的一個核心面向,然而,「地方性」在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卻越來越流於僵化的定義,不是過於陳舊、無法因應新的社會現狀,就是在消費社會的流通裡趨向同一化。今天,在全球化似乎越來越全面性地影響著我們每天浸身其中的文化風景下,「地方性」不再只是意味著迫切需要捍衛的本質,也不再是相對地作為一種對於「邊緣」的指稱;「地方性」在「流態社會」(by Zygmunt Baumann)與「柔變人性」(by Brian Holmes)的狀態下,變成一種通過行動「令地點生成」的創造性。「後地方」不再是拓樸地摸索著空間或地表的連續性,而是逆反地創造出屬於當下的「地方」。





對於經歷九○年代至今的台灣人來說,可以意識到幾種變化。在象徵層面上,首先經歷了一個千禧年來臨的宣告,這個宣告沒有揭示任何明顯、必要的改變,僅只是「一切都在改變中」。然後是一種政治上的「意外」──陳水扁當選與就任總統──讓內部現實有了改變,意即一種體現在民主政治的明確象徵。但這些改變並未與台灣外部進一步對話,反倒以各種方式在內部生產出虛幻飄渺的「國際現實」。而當代藝術對於地方性的想法,則主要產生自一種拉扯,一端是九○年代初,台灣既有的地方性概念因為「同質化」的地方分治而開始庸俗化,另一端則在全球當代藝術發展中,藉著雙年展的訊息,開始意識到特定時空內容產生的差異化,而且不再著眼於藝術觀念的辯證,轉向關心現實政治對於個體生活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關於地方性的概念與觀點,可以通過許多途徑中獲得,我們接受著他人告知自己所在之地──城市或國度──為何,也被告知身為這個地方的一份子會是什麼模樣。那麼,當代藝術的行動怎麼對這些進行新的「刺激」?就某種程度而言,當代藝術無力在消費社會的結構中生產巨型的有效反抗,這樣說並不是悲觀的感嘆,而提示著必要在消費系統之外尋求可能性,或是與消費的相對性速度進行競爭,也就是要創造未能被消費的「地方性」。積極地說,我們可以從一些不被明確定義的地點(position)開始,或者由一個定點形成區位(location)的差異性開始,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後地方」的「自成地方」(place-in-itself)。

   
【後地方】展覽的特殊性,應該就在於「後地方」的概念並非一種前衛性的概念,也不源自國際上的藝術議題,而是從藝術家所開啟的可能性,以及與藝術密切相鄰的環境特質這兩個面向的思考出發漸次成形。首先,挑戰的就是「展場」的概念,【後地方】便試著以這概念內容的想像為出發點,既非單一展場,也不是多展場,而是「如何形成展場」,首先就圍繞著台北當代館,並依附著當代館的資源與權力脈絡,進行「潛在結構」的創生,分別是當代館廣場、MOCA Studio、捷運中山地下書街、田園城市藝文空間、葉偉立埔心工作室、後地方丸(POST.O Maru)、大港口升火工作室(Art Zone);而藝術家或藝術團隊則各自提供著不同的「地方性」衍生計畫,其中包含有「在地深耕」的地方性、「歷史記憶」的地方性,也有「傳說」或「科幻」的地方性,還有跨國團隊現地發生的地方性,或是以生命場域和身份移轉所表達的地方性、虛構生命狀態、置身異地的地方性與「外掛」方式進行地方性的連結,甚至有訊息流通與展示(由策展團隊負責)的地方性;最後,則將面對地方性在時間上的可能性,這一部分將通過後續的各種介面與活動延續。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重新」進行討論,而且,討論即是一種地方性的記錄:這是「測」展(cal-curating)的起點。












地點 Venues
MRT Site
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下實驗創意秀場

每日1100-2000 | 台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 B30/32/34 | 02-25523721 | www.mocataipei.org.tw
Museum Plaza
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

()-() 1000-1800 | 台北市長安西路39 | 02-25523721 | www.mocataipei.org.tw
Bookstore Underground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 1300-1800 |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6 B1 | 02-2531-9081 | gardencityartspace.blogspot.com
Atelier
日新街

10.3-10.25| ()-() 15.00-21.00 | 桃園縣楊梅鎮日新街6 | 交通:埔心火車站步行約兩分鐘
POSTO Maru
後地方丸

航程:台北淡水漁人碼頭(9.28)>宜蘭南方澳漁港(9.28–9.29)>花蓮石梯漁港(9.29–10.1)>台南安平漁港(10.1–10.3)>新竹南寮漁港(10.3–10.4)>台北淡水漁人碼頭(10.4
Art Zone
升火工作室

活動時間:9.29()-10.1() |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石梯灣117-2 | 03-8781437

 
Plug-in
外掛

外掛一:林仁達《豐玉藥局》之珊瑚 │the Gallery 畫廊

9.20-10/21| ()-() 14:00 - 22:00 ()-()13:00-23:00 | 高雄市中正四路71(交自立二路) | 07-2815025 | massart-gallery.blogspot.com | 交通:高雄捷運美麗島站 2 號出口 步行約兩分鐘

外掛二:萬德秀三萬德鐵人組: 江忠倫、林郁盛、陳敬元、張立人、蘇育賢後地方丸

外掛三:後地方工作坊主持人:徐文瑞+楊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2009.10.1(四)1930 | 臺南縣官田鄉大崎村66


開幕 Opening
開幕+記者會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內 │ 2009.09.26()  1330~1400潛水艇下水典禮/ 復興漢工作室 海綿計畫 台北當代館廣場 │2009.09.26() 14:00日新街開幕  日新街 │ 2009.10.3()  19:00




後地方丸 POST.O Maru Activity
09.28
後地方丸啟航歡送派對淡水漁人碼頭  1000
09.28
宜蘭南方澳漁港

09.29
林鳳美《你要什麼?》計畫花蓮石梯漁港 1600
09.29  
說話吧!升火工作室  20
30
09.30  
海嘯音樂會項鍊工作室 19
30
10.01  Plug-in
後地方工作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19
30
10.02 
大海鳥派對台南市海安路 20
00
10.03  
日新街開幕晚會日新街 1900


網站 Website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展出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協辦單位:藝殿國際圖書有限公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寒舍、腊粵菜

感謝單位:法國在台協會、鳳甲美術館、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台北國際藝術村、田園城市


本展覽為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專案」



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  POST.OThe Reverse of TOPOS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Open-contemporary Art Center

台北縣板橋市民權路20286

1F,No6,Aly8,Ln.202,Minquan Rd,Banqiao City,Taipei County 220,Taiwan

Phone: +886 2 2969 2056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尋找工作伙伴!

-- 

尋找工作伙伴﹝時薪計﹞



我們想找男性一名

自備機車,能「搬書」,腦筋靈光的人。

工作時間:週一到週五,pm 1:30 ~ 5:30

時薪面洽



意者請將簡歷寄到 : gardenct@ms14.hinet.net



田園城市敬啟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邁向建築的軌跡 2 ─ 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

邁向建築的軌跡 2 ─ 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



書名:邁向建築的軌跡 2 ─ 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

編著:五十嵐太郎

譯者:林建華、謝宗哲

出版:2009.09.22 初版一刷

尺寸:21 cm ×  15 cm

頁數:248 ∕平裝單色

定價:300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CIP       建築美術設計作品集日本

ISBN     978-986-7009- 71-5 (平裝)







在《邁向建築的軌跡》第一輯裡,日本當代建築評論權威五十嵐太郎針對日本的畢業設計熱潮做了探討,並在學生的要求下編撰了關於日本當代建築名家當年製作畢業設計的心路歷程與成果之訪談錄,讓我們得以一窺日本當代建築名家們當初究竟怎樣面對自己的畢業設計。承續上輯,《邁向建築的軌跡》第二輯同樣訪談了10位日本當代建築家:佐佐木睦朗、高松伸、渡邊誠、宮本佳明、橫溝真、曾我部昌史、手塚貴晴、貝島桃代、吉村靖孝、石上純也,期望藉此鼓勵和激發更多年輕學子的火花。







【目次】 

推薦序》》

不完全燃燒者的某次輝煌  阮慶岳



譯序》》

仍未平靜的悸動  林建華



前言》》

畢業設計的這個現象  五十嵐太郎



對談》》

邁向建築的軌跡 2

採訪者:五十嵐太郎、磯達雄、倉方俊輔 

佐佐木睦朗

高松伸

渡邊誠

宮本佳明

橫溝真

曾我部昌史

手塚貴晴

貝島桃代

吉村靖孝

石上純也



短篇》》

畢設也是巨匠的處女作

筆者:倉方俊輔、松隈洋、藤森照信

伊東忠太

前川國男

丹下健三



報導》》

○○五年度  京都六大學聯合畢業設計展

『京都土生土長』座談會

時間  ○○六年三月四日一三時

會場  宮展場(京都)

與會人員  菊竹清訓、高松伸、藤本壯介、宮本佳明、吉村靖孝

引言人  五十嵐太郎



簡歷》》







【推薦序】 

不完全燃燒者的某次輝煌 (節錄)

/ 阮慶岳



畢業設計對所有曾經念過建築(與其他類似)科系的人,應當都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經驗吧!也許有些像少年情懷時的戀情,雖不免顯出青澀、浪漫與天真,卻有著難以匹敵的濃烈與熱情,時時撼人耳目,讓參與者餘生難忘!



是唯有那不完全燃燒者,才能有的「紅焰中夾著青色火苗」的壯麗與輝煌吧!



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愉快。全書採訪與對話的節奏舒朗自在,回答者往往顯露出一種夾著幽默與自嘲後的自信,讓人敬佩也深思。看著這些已然算是成功者的建築師,侃侃敘述自己畢業製作的過程,略帶羞澀的回顧裡,彷彿一種執著態度與充滿熱情的能量,又熟悉地浮現出來。



是長途征戰前,那第一次鳴響的笛音吧!



高松伸因此說:「……要超越自己的畢業設計是很難的。」因為這已經無關技巧與能力,而是一種眺看世界時的自我高度,一種理念的純粹度,一種精神的乾淨狀態。所以也同時具有一種革命者視死如歸的意志,恰如宮本佳明所說的:「因為畢設是宣言,總是會想要揭示某種意志,我覺得做失敗也不要緊。」



        整體言,雖然見到書中許多令人瞠目乍舌的精彩設計,但更訝異的還是隱身其後的意志與決心吧!這種不尋常可見的態度,應是畢業設計最值得注目的價值,曾我部昌史就說:「某種意味上,你若不自以為是的話,就算作了建築,也不會快樂吧!」



         聲張著一種自以為是的絕對必要!



         這書也會讓我想回來台灣的建築,並暗思:要是我們有一本自己這樣的書,那該多好啊!(從王大閎、王秋華,到黃聲遠、劉國滄……,多精彩啊!)



        於我,好的畢業製作,能嗅聞到一種來自遠方、久違了的訊息,是一種傳自真實土壤的溫暖訊息,一種對人與現實的尊敬態度,也是一種對遙遠召喚的隱隱回應,猶如飄在半空中的一小段神話。



        就如這本書所認真呈獻給我們的這些畢業作品,是許多不完全燃燒的輝煌,以及許多兀自漂浮的片段神話,一起展現出來對夏日將臨的承諾……







【前言】 

畢業設計的這個現象

/ 五十嵐太郎



         現在所謂的「畢業設計」,可說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



         造成這個現象的契機,最初來自於學生想一睹建築家們的畢業設計作品的願望,也因而讓《畢業設計中所思考的事,以及現在的處境》(中文書名為《邁向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在此番呼聲中出版。由於第一輯受到廣大迴響,當初眾所期待的「日本建築家畢業設計展」也真的舉辦了,甚至還發展成巡迴展的形式。在這個展覽中,除了藤森照信與古谷誠章所畫的精緻手繪圖稿之外,還可以看到佐藤光彥雖然只是用類比式手法製作,卻有如電腦繪圖製作般的圖面。若針對現在幾乎所有學生都使用電腦畫圖、並運用巨大的模型和他人一較高下的潮流來思考的話,這或許可以說是讓表現媒體(media)與畢業設計的關係再次變得更清晰顯著的嘗試。至於京都的六所大學聯合舉辦的畢業設計展,由於在本書第一輯出版之前,已經在進行同樣主題的座談活動企劃,所以本書也收錄了建築家們針對畢業設計此話題進行討論的部分內容。其中會產生類似的構想或許並非偶然,肯定是對畢業設計的關心程度同樣越來越高漲的緣故吧。



        筆者曾有擔任仙台媒體館「畢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與福岡「學生Design Review」審查員的經驗,對於現場的盛況有真實的感受。「畢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集結了來自全國約三千五百名學生,名列前茅的得獎者與歷屆得獎作品檔案(archive)將在東京的Gallery MA舉辦展覽。「學生Design Review」則是學生本人站在自己的圖板前,面對著自己的作品、其他學生及審查員一同討論,或者是由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彷彿就如同Comic Market與村上隆的藝祭(Geisai)那般的氣氛。除了邀請校外專家前來講評、於各大學系所進行公開評圖,在橫濱的「てつそん」、池袋的「卒」等也都舉辦了類似的活動。就算過去曾經存在學生社團般的活動團體,但現在能夠同時大量響應到如此程度、並以畢業設計為媒介四處舉辦相關活動,真的相當有意思。甚至,以各地的畢業設計展作為踏板、前往各地,因而大為活躍者亦大有人在。



        當然,筆者也是目擊者,隨著審查委員的組合與展出者之平衡的考量,有時候對同一件作品的評價也會有所改變。我想學生們也想要透過在校外一展身手的機會,追求自己可以達到的目標和結果吧。那是從眾多作品中試圖讓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的經驗。或許和競圖是很相似的。發表的時候如果不好好做到某種程度的話,也許只是不夠受矚目,但那其實是相當可惜的事。在這樣的意義上,畢業設計展儼然已經成為將來參與競圖的重要一課。



        對於這個畢業設計展的現象,就算上世代的人抱有違和感也完全不奇怪。過去的講評由於實在太過殘酷,曾聽說有學生和教授們直接進行談判的例子。不過在當時,就算老師沒有十分重視,學生們仍然非常拼命地在做畢業設計。



        另一方面,筆者當學生的時候並沒有類似這樣的活動,而最近的潮流則是自己自發積極地規劃設置讓人前來觀摩的場合,讓筆者對如今這種風氣的興起感到有些驚訝,或許應該說,時代已經完全改變了吧。



        如果說畢業之後的活動是職業棒球的話,那麼畢業設計或許是有如甲子園高中棒球那樣的存在吧。甲子園明確地賦予每個人只在某特定時期裡才有參加的機會,因此參與者的年齡都大致相同。就像畢業設計不可能體驗兩次一樣,因此成為一瞬間的燦爛而被化成一種祝福性的祭典。不過,出了社會以後,就會變成一場和年齡差異無關、一開打就永無止境的戰役了。



        話說回來,近年在研究所階段以碩士班畢業設計取代碩士論文的學校也增加了。因此本書既作為本系列的第二輯,並不限於畢業設計,也訪談了念碩士班時究竟在思考些什麼的相關內容。



        最後是我看過各式各樣場所中的畢業設計的感想。我認為,在如何表現的手法上雖然有著明顯的變化,但相較於過去的作品,卻未必能說有什麼顯著的進化。這並不是一種惡評。建築本來就和經常都必須持續更新的科學不同,而帶有與古代及近代作品對等比較的藝術性層面。不,或許更應該說無法超越的部分也很多。但這亦是在說,製作出一個永垂不朽的畢業設計是可能的。希望接下來即將挑戰畢業設計的讀者們,也都能以做出這樣的作品為目標。







【作者簡歷】

五十嵐太郎(Igarashi Tarou

建築史、建築評論家。一九六七年,法國巴黎出生。一九九年,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一九九二年,東京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工學博士。現為東北大學教授。著有《終結的建築/開始的建築》(INAX出版)、《新宗教與巨大建築》(講談社)、《近代諸神與建築》(廣濟堂出版)、《戰爭與建築》(晶文社)、《Readings1建築的書物/都市的書物》(編著,INAX出版)、《磯崎新的建築講義》(合著,六耀社)、《Building Type的解剖學》(合著,王國社)、《エディフィカ-レ・リタ-ンズ》(合編著,TRANSART社)、《現代建築的透視》(光文社)、《畢業設計時所思考的事,以及現在》(編著,彰國社)等多本著作。





b7 b5 b6 b2 b3 b8 b9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轉載】中國時報│藝文│網路雜誌《瀑布》

網路雜誌《瀑布》由虛變實了

2009-09-07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在網路時代,對生活的抒發與創作,已非藝術家、文學家的專屬權力。廿三歲的章芷珩與張鶴騰兩人在二○○六年創立網路雜誌《瀑布》(Waterfall),每期設定一個主題,歡迎世界各國的創作者以不同形式創作投稿。三年後《瀑布》以攝影文字書的形式發行實體雜誌。

       喜歡雜誌,卻礙於辦雜誌需要資金,三年前才廿歲、還是台大戲劇系學生的章芷珩,找來會做網頁設計的友人張鶴騰,聯手創立了《瀑布》網路雜誌。藉由網路無國界的特性,章芷珩期待《瀑布》作為國際間藝文愛好者的交流平台,按季出刊。



 網路無國界 成為藝文交流平台

       章芷珩說,《瀑布》著重在「日常生活中帶給人們美感體驗與感動的瞬間與細節」。「從生活著手,不論是誰都可參與,藝術不是讓人難以親近的東西。」

        雖說是從生活著手,但章芷珩拋出的主題還頗為文藝腔。二○○六年夏季號主題「Travel Alone」,說的是流浪和孤獨。於是,有人提供到基隆看「最便宜的海」的圖文,也有人寫下自己一人去旅行的故事。

        參與的作者有素人也有名家,像是新媒體藝術家曾御欽、牛俊強、黃博志等人的作品,都曾在此現身。



實體出版 終於發行攝影文字書

         而二○○九年冬季號主題「Snow Cake」,作家夏宇也提供一文〈交談〉,內容寫到「聽說住在北極的人們,他們交談的方式是這樣的:他們誰也聽不到誰,因為漫天漫地淹過來的風雪,他們只好把彼此凍成雪塊的聲音帶回去,開一盆爐火,慢慢的烤來聽。」

     《瀑布》終於在今年七月底首次發行實體雜誌,內容則以影像和文字為主。首期實體雜誌主題是「你在人生中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靈感來自日本電影《變態五星級》裡的一句話,匯集了來自美、英、日、韓、俄、埃及、西班牙等不同國家、近四十位作者的作品,他們的職業包括攝影師、藝術家、教師、學生甚至紐約時報記者等。作者透過影像和文字反覆詰問自己:「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為什麼會在這裡?」

         在一張張照片中,有的畫面中出現沒有眼珠的空洞面容、徘徊在藥物和竊盜過著自我放逐生活的美國青少年、四地奔波的樂團和烤肉架上的三塊肉片。雜誌的照片看來隨性,多未達專業等級,但從這些日常不過的場景,呈現出現實中的無聊及寂寥卻是十分真摯。



兩人迷你編輯台 反其道而行

        網路的誕生,讓沒有資金的年輕人有一處可望圓夢的空間,也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多了一個發表的園地。不同於一般線上或網路雜誌的做法,把實體雜誌掃描成數位檔後,放在網路讓讀者觀看,《瀑布》反其道而行;先藉由網路同時呈現影音、親民且跨越國界的特性,製作出可以涵蓋不同創作類型的網路雜誌,如今才出版成實體雜誌。

        國外也有網路雜誌,不過,大多作成PDF檔案或FLASH動畫,讓讀者下載觀賞,《瀑布》卻採取傳統的網頁來做設計。章芷珩說,「不論是PDF或FLASH,讀者都無法直接回應作者,線上交流不方便,所以《瀑布》以傳統頁面來呈現,這樣也比較容易讓人傳閱。」

        章芷珩本身也寫作和攝影,暱稱「小8」,甫從台大戲劇系畢業,九月中旬即將啟程到倫敦大學藝術學院修習藝術創作。張鶴騰目前仍是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學生。他們以兩人編輯台的迷你人力,在網路會串世界各地的創作者,目前以美國來的投稿最多,「可能是我們網站是中英文並置,比較吸引英語系國家的人。」章芷珩說,一開始以網路雜誌的形式出現,主要是缺乏資金,未來她還是希望是以實體雜誌來發行,預計每隔半年出刊。



 



waterfall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衛星展全紀錄──設計,不只米蘭家具展!

衛星展全紀錄──設計,不只米蘭家具展!



書名:衛星展全紀錄──設計,不只米蘭家具展! 

作者:甄健恆

出版:2009.09.04 初版一刷

尺寸:23 cm ×  17 cm

頁數:224頁 ∕ 平裝 ∕ 全彩

定價:360元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CIP        家具設計、工業設計、展覽

ISBN      978-986-7009- 68-5(平裝)



  



       「衛星展?」「沒聽過,那是什麼?」



        設計的出頭天在米蘭家具展?NONONO,米蘭家具展isn’t all



        想發掘設計新銳、想瞧瞧初出茅廬的設計新人、想碰撞更大膽不受限的新意,你就得認識衛星展!



        衛星展是設計人出道的絕佳場合,更是世界級的好舞台。原本只需要獲得導師和同學認可的作品,現在在衛星展中將面對「世界級」的評定。



        從衛星展發跡的設計人有誰?該如何參與衛星展?衛星展的故事是什麼?對現今已闖出名聲的設計新秀們來說,當年衛星展的意義為何?他們又如何看待衛星展?



         現今無人不曉的設計師Matali CrassetLorenzo DamianiSatyendra PakhalePatrick JouinXavier Lust通通都是衛星展一、二、三班的優秀畢業生。你或許認識這些設計新人,卻不知道他們來自衛星展。



        《衛星展全紀錄》將介紹衛星展自創辦以來每一年鋒頭最健的設計人和他們的作品,這本書是關於他們的故事。因為衛星展就是這些設計人設計生涯的起點。



         首次針對衛星展的完整詳細報導,盡數衛星展的點滴與演變,帶你認識一位位精彩鮮活的設計新銳,一個個又夯又跳的設計產品!









【自序】



        人說:初生之犢不畏虎。

 

        衛星展(SaloneSatellite)是設計菜鳥們帶著興奮與忐忑的綜合心情,排除並克服種種因素以後,在世界最頂尖的米蘭家具展占上一角的地方。他們當中有人來自鄰近城鎮,開了數小時車匆匆趕到;有人則來自遠方——從美國、日本、甚至遠到紐西蘭。這些設計菜鳥們跨海跨國,舟車勞碌,只為一個成功的機會:希望能在衛星展此一屋簷下,呈現自己的設計成果。



        但為何非得要在這裡呢?與設計學院畢業展有何差別?因為,那些原本只需要獲得導師和同學認可的作品,現在在衛星展中將面對,毫不誇張地,「世界級」的評定。



        試著想像一個剛踏出學校不久、甫接觸社會的菜鳥,這些年輕設計師們恰是如此,他們在衛星展這個「現實社會」裡,有的表現出健談與風趣,有的則害羞與扭捏;各種類型的設計師──執意只以作品進行「對話」的藝術型、運用各種媒體包裝自己的科技型——都讓這個只有區區十幾年的展覽成為「後明星設計師」時代的縮影。



        或許,這就是衛星展讓人著迷的地方。



        決定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似乎就已經對自己下了挑戰,也勢必得一一過關斬將。我開始對過去未曾參與的衛星展作潮流趨勢研究和剖析,並潛入親身經歷的衛星展回憶裡作敘述和描繪,最後將兩者銜接在一起,構成本書最主要的内容。對我而言,關於衛星展的撰寫過程既像在寫史記,也像在報導時事。



        但如果我說這本書的起源在於「賭氣」兩字,或許大家會覺得很荒謬吧!(但我發誓,上述字字屬實。)



        設計類的書籍打自Coffee Table Book的類別延伸出來以後,各出版社紛紛拓展各自一方天地。但在這無限量,甚至已達無控制的階段裡,人們對於所謂的「好」設計書似乎已經失去了判斷能力。有關年輕設計師的書要不像是家具採購目錄,要不就是一本公關稿。在覺得可以做得比它們好的意念驅使下,我「賭氣」似地架構出概念、寫出了這一本書。



        也希望你在看過這本書以後,為勇氣、創意和成就都「很大」的設計菜鳥們加油,致敬!





甄健恆 

20098









【目次】





自序

12載的光輝之旅



1998   起始、尋覓

            Bruno Munari致敬「Omaggio to Bruno Munari

          Designer of the Year: Matali Crasset

                                         Patrick Jouin

1999   未來、轉型

            為未來設計Design for the Future

Designer of the Year: Marc Krusin

2000    新世紀

設計新紀元Designing the New Millennium

Designer of the Year: Paolo Ulian

                                         Xavier Lust

2001    科技

科技設計征服太空Technological Design - The Conquest of Space

Designer of the Year: David Trubridge

                               Lorenzo Damiani

2002    水晶

為和平設計Design for Peace

Designer of the Year: Stefan Diez

2003    轉機

水性設計全防水Aquatic Design - Water Proof

Designer of the Year: Kazuhiro Yamanaka 山中一宏

                                         Nendo (Oki Sato 佐藤大) 

2004    新原料

塑料設計和平飛彈Plastic Design - A Missile for Peace

Designer of the Year: Front

2005    新生

城市設計塗鴉Urban Design - Graffiti

Designer of the Year: Big-Game

2006    進駐Rho-Pero

原料世界The World of Material

Designer of the Year: NEL Colectivo

2007    藝術、永續

十年衛星展過去、現在、未來Ten Years of Satellite - Past, Present, Future

Designer of the Year: Fulguro



2008    民主設計

綠色萬歲!綠色加油!「Viva il Verde! Go Green!

Top 3 Designers: Hommin 陳宏銘

      Fokus Fabrik

      Gareth Neal

2009    節能減碳

設計身心靈的健康「Designing Wellness

Top 3 Designers: Daniel Rybakken

      Outofstock

      Postfossil



衛星展的現今與未來

衛星展教戰手冊

衛星展以外……

ZonaTortona
     
其他家具展

畢業展









【作者簡介】

甄健恆,1982年出生,馬來西亞人。



畢業於英國約克大學音樂科技系,曾任上海《晨刊WestEast》雙週刊專題總監。現為自由撰稿人/專欄作家,涉及領域橫跨音樂、藝術、建築和設計。



作品散見於馬來西亞《新潮》、《時尚男人》、《家》、《女友》,香港《WestEast Men》、上海《新聞晨報》等。《衛星展全紀錄》是他的第一本書。







 衛星展全紀錄c 衛星展全紀錄1998 衛星展全紀錄1998-2 衛星展全紀錄1998-3 衛星展全紀錄2002 衛星展全紀錄2003 衛星展全紀錄2004 衛星展全紀錄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