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詳實記錄十七個聚落的人文地景《面向大海的十字架──花東海岸小教堂測繪紀實》








實地測繪30座花東海岸小教堂

涵蓋天主教、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

紀錄17個聚落的人文地景


沿著台十一線直行,偶然會遇見聚落中,平靜面海的十字架,每個十字架即代表一個基督信仰的肢體──「教會」。在花東海岸,即使是迷你聚落,也包容了天主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這些小教堂主要由外來的宣教師,或當地傳道人、教友共同設計建造而成。因此,小教堂的空間可說是融合了基督信仰、原住民文化,與地域環境等特色,成就了花東海岸獨特又深刻的人文地景。

本書收錄的三十座小教堂基本測繪資料,是作者陳冠華教授六年來帶領學生進行田野調查的初步成果。範圍分布在花東海岸的十七個聚落中,從花蓮豐濱到台東長濱不到一小時的車程距離,卻體現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與類型。近年,隨著全球化與都市化興起,這些小教堂紛紛被改建為現代建築,本書藉由實地測繪的平面、立面圖以及攝影,忠實地紀錄這些小教堂最樸實的樣貌,謹獻給那些將信仰與生活緊緊相連的人們。


書籍資料

作者:陳冠華
攝影:盧昱瑞
ISBN:9789869331548
規格:304頁.全彩.21 x 14.8 cm
出版日期:2016.9.28
定價: 550元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節氣.意境.整全性--五度空間的建築》















建築的本質核心不是那個殼,
不是侷限於建築的實體,
還包括裡面的生活、外面的自然,是那一整個蘊含的『空』。

                     --半畝塘整合環境,江文淵

--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
追求人‧建築‧環境和諧相容共生的住居

從農事的「節氣」之中,如何啟發對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
在常民生活、自然,以及無形的時間之中,
如何長出在空間上舒適宜居、在精神上亦使人舒展自在的建築?

「五度空間的建築」,訴說的是一種自土地生發的建築觀,也是對長久以來過度重視形式思維的再反省後所發展的嶄新觀點。它試圖將東方傳統的自然時間觀──節氣,與東方哲學中的精神內涵──意境,一起拉入三度空間之中,創造出超越三維、有機的空間觀;並且更進一步將這種空間觀轉化成一套設計思維。

這套嶄新的思考,是由半畝塘環境整合的建築師江文淵、何傳新,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院長黎淑婷作為核心,開始以台中為根據地組成「節氣建築工作小組」,集結來自實務界與學術圈的建築人們,展開一連串的講座與研討。他們以一套整全性的觀點,試圖將建築從物質形式束縛的框架中脫開、開展,帶入精神性與實際感官經驗,讓建築空間真正而全面地涵容人們身、心、靈的可能。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以「年」為單位的生命作品《磋商之繩:謝德慶的行為藝術1978-1999》




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臺灣館代表參展

謝德慶自1978年起,在紐約開始進行以一年為單位的行為藝術:

1978-1979       籠子
在自己搭建的籠子中,一年不說話、不能閱讀書報、不聽收音機,以及必須飲食。

1979-1980       打卡
每小時打卡一次,並拍一張大頭照,為期一年。每次打卡完,必須離開工作室。

1981-1982       戶外
一年不進入遮蔽空間,包括公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

1983-1984       繩子、藝術/生活
以一條八英呎繩子,與藝術家琳達.孟塔諾綁在一起一年,兩人身體不得接觸。

1985-1986       不做藝術
一年之中,不做藝術、不讀藝術、不談藝術、不進入藝術相關場所。只有活著。

1986-1999       不發表
不公開發表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為期十三年。

本書作者許瀞月為研究謝德慶的行為藝術,曾於20072011年兩度赴紐約進行深度訪談。她結合多年的藝術史與理論研究,對照杜象、達達(Dada)、弗拉色斯(Fluxus)、普普藝術、觀念藝術以及最低限藝術(Minimal Art)等;同時援引丹托、德勒茲與傅科的理論,並以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卡夫卡的小說精神,與尼采的「永恆回歸」與「權利意志」貫穿全書。


作者提出「磋商」與「轉渡」的概念──磋商經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不過在藝術中不僅是價值或條件的交換,而且是以心理學的「轉渡」,成就生命間的內在關係。謝德慶選擇在五十歲生日當天,即19991231日,完成第六件作品,並當眾宣佈從藝術界退休,亦即是生命意義的轉渡。

書籍資料

作者:許瀞月
ISBN:978-986-93315-3-1
規格:256頁.單色.14.8x21cm
出版日期:2016.9.13
定價: 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