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慶自1978年起,在紐約開始進行以一年為單位的行為藝術:
1978-1979 籠子
在自己搭建的籠子中,一年不說話、不能閱讀書報、不聽收音機,以及必須飲食。
1979-1980 打卡
每小時打卡一次,並拍一張大頭照,為期一年。每次打卡完,必須離開工作室。
1981-1982 戶外
一年不進入遮蔽空間,包括公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
1983-1984 繩子、藝術/生活
以一條八英呎繩子,與藝術家琳達.孟塔諾綁在一起一年,兩人身體不得接觸。
1985-1986 不做藝術
一年之中,不做藝術、不讀藝術、不談藝術、不進入藝術相關場所。只有活著。
1986-1999 不發表
不公開發表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為期十三年。
本書作者許瀞月為研究謝德慶的行為藝術,曾於2007與2011年兩度赴紐約進行深度訪談。她結合多年的藝術史與理論研究,對照杜象、達達(Dada)、弗拉色斯(Fluxus)、普普藝術、觀念藝術以及最低限藝術(Minimal Art)等;同時援引丹托、德勒茲與傅科的理論,並以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卡夫卡的小說精神,與尼采的「永恆回歸」與「權利意志」貫穿全書。
作者提出「磋商」與「轉渡」的概念──「磋商」經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不過在藝術中不僅是價值或條件的交換,而且是以心理學的「轉渡」,成就生命間的內在關係。謝德慶選擇在五十歲生日當天,即1999年12月31日,完成第六件作品,並當眾宣佈從藝術界退休,亦即是生命意義的轉渡。
書籍資料
作者:許瀞月
ISBN:978-986-93315-3-1
規格:256頁.單色.14.8x21cm
出版日期:2016.9.13
定價: 380元
新書發表會
【台北場】
時間:2016/9/18(日)14: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與談人:王墨林
連結:http://goo.gl/fu3k1i
【台東場】
時間:2016/9/24(六)16:00
地點:都蘭糖廠(新東糖廠)茅草屋
與談人:達卡鬧
作者簡介
許瀞月
藝術史與視覺文化評論人。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史博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現任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副教授,曾任職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並在2002至2003年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視覺藝術學院擔任訪問學人,以及2009至2010年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訪問學人。早年研究杜象、達達與弗拉色斯,開啟她個人對於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關懷,乃至於宇宙本體的思考。近二十年來,她為了進行田野訪談藝術工作者,行走於城市、山林與海濱部落,及島嶼之外,豐富了個人與藝術探索的生命能量。
近期著作
1999 Duchamp and the New
Methods of Art History
2014 地下塊莖圖譜:安聖惠(峨冷.魯魯安)的藝術
2014 Birdman in the Sky: En
Re (Kulele Ruladen) and His Craftmanship
2015 The Rhizome as Creative
Act: The Art of An, Sheng-Hui (Eleng Luluan)
2016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the Pacific’s Expansive Exchange Networks: Rahic Talif’s “The
Typhoon Action Projects”
Take a 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