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暗箱與光的嬉戲——飯澤耕太郎《與寫真同歡》設計理念

原文出處:博客來OKAPI好設計

就像荒木經惟說,「攝影不存在著過去與現實,卻存在著對過去與現實的信念。」看著觀景窗(或相機、手機螢幕)時,或看著別人拍下的照片時,往往在影像之中彷彿能隱約看見什麼沉睡著,正等著被喚醒。

這不正就是為什麼攝影如此迷人,讓人一看再看、一拍再拍的原因嗎?同時這也是《與寫真同歡》這本書的出發點。日本重要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要告訴大家的,正是該如何從「攝影」中捕捉、觀看、進入那些等待被喚醒的記憶風景。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與寫真同歡》推薦序:攝影的快樂 /黃亞紀(藝術評論、《寫真物語》作者)


(收錄於《與寫真同歡》,田園城市出版,2013.3.10)

閱讀此書時,飯澤老師描述他參加攝影拍賣會的經歷吸引了我──他收藏的是一件須田一政《風姿花傳》作品,而我也在去年收藏了。飯澤老師的話完完全全說中我的感受:「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當我在攝影展覽會場開始認真思考『到底要買哪一張?』時,那時的眼光就與平常評論家的眼光不一樣了。將攝影的內容轉化為語言和詞句時,我往往是與攝影作品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可是,一旦考慮購入收藏時,整個人就會變成被『很想要這張』的欲望所縈繞的收藏家。」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與寫真同歡》推薦序:攝影的無界限時代/邱奕堅(東方設計學院攝影學位學程籌備主任 )

(收錄於《與寫真同歡》,田園城市出版,2013.3.10)


從來沒有一項藝術媒材,能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緊密地結合,也從來沒有一項科學技術,記錄著我們大腦中一生的記憶,而如今攝影影像竟然能讓我們透過視訊傳播(網際網路),在毫無味觸覺下購買真實的商品(網路購物),攝影真的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形態。
--筆者寫於臉書,二○一二╲四月╲廿四


攝影術當初發明的初衷,是為了「紀錄」與「複製」的需求,也就是說能夠提供快速寫實紀錄與忠實完美複製的功能,因而促使攝影術於一八三九年發明,而後只要有人類足跡到達的地方,幾乎都會用攝影紀錄下來。在攝影術發明初期,拍攝是一項困難費時且昂貴的工程,當時是個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輕易攝影的年代。但是到了一八八八年柯達No.1 相機問世及感光材料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能以手持相機攝影,創造了攝影史上的首次普及第二次的普及,起源於一九二五年萊卡相機的發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製相機的大量生產,攝影也逐漸地邁入價位相較低廉的時代,並步入了每一個家庭。但是一百多年來全球攝影科技的研究開發,從來就沒有一天歇息過,相反地還不斷的積極進行中,因此一九九○年代後半數位攝影崛起,促成第三次攝影普及,現今手機當中內建的數位相機幾乎人手一台,如果拍攝之後,人們沒有沖洗或輸出列印照片的需求,那麼如今的攝影,可以說已經到了一個免費的時代。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與寫真同歡》推薦序:〈與寫真同歡〉/吳嘉寶


(收錄於《與寫真同歡》,田園城市出版,2013.3.10)

「弔詭」是影像(也因此是攝影)最重要的本質。

最容易用來解釋攝影弔詭本質的,就是攝影的「易學難精」。

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想要得到攝影相關資訊簡直易如反掌,而且只要靠著網路,可以得到的攝影相關訊息簡直可說是汗牛充棟。如今,任何人隨時拿起手機都可以拍出一張十拿九穩的像樣照片,甚至只要放上臉書,幾乎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可以看見這張照片。這是攝影「易學」的部分。可是,你也可以說今天的攝影已經不是大部分人腦袋裡想像的攝影。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攝影已經進化到4.0 版了,大部分家長腦袋裡面認知的攝影很可能還停留在攝影1.0 版的階段。如果在自己的腦袋裡對攝影沒有建立起「系統性、架構性的認知」,我們不僅會用自己腦袋裡面2.0 版或3.0 版的攝影觀念來解讀當下4.0 版攝影相關現象,而往往誤解,甚至還喜歡動輒搬出老教條來排斥年輕一代的新作為。這正是攝影「難精」的部分。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喜歡攝影,該怎麼做才好?」--跟著寫真達人一起《與寫真同歡》
















「喜歡攝影,該怎麼做才好?」

──日本重量級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的達人攝影鑑賞分享

  在人手一台數位相機的時代,只要隨手拿起相機(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拍下一張照片、立刻就能透過網路分享給任何人。在這些每天來自四面八方、難以計數的照片們,我們到底怎麼樣看待這些影像?它們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又從中拍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

  攝影展上展示的作品,該怎麼看才好?
  攝影集能不能像小說、散文那樣被閱讀呢?
  拍照的前、後,該如何思考、決定主題?
  拍照的真正樂趣在哪裡?
  攝影不是拍完就算了,如果想做成作品集,或想在藝廊發表的話該怎麼做?
  購買攝影作品的時候,該注意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