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凝望 ▪ 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banner.jpg


在《悲情城市》裡,我們閱讀到對那個時代最最白描的底蘊片段……
然而在《凝望‧時代》這本書裡,我們希望繼續延續下去的,是最真實的創作者們的人生。



侯孝賢──
我感覺,有時候拍片你不能想太多,是憑直覺的。因為你一直接觸,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客觀實體』,就是人,或這個環境,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東西永遠是你眼見的、寫實的;你在再造的過程裡,這就是你所面對的真實、現實;你面對這個現實、真實,你才能穿越;穿越了電影,你就不會有別人電影的影子;因為你一直在面對你眼前的這個時代,存在於你眼前的這些人,你在電影裡表達的是你對他們的一種感覺,或是你自己的感覺藉助這些人表達出來。」

吳念真──
「在自己的生命過程裡,曾經參與過這樣的一個工作,其實它真的沒什麼特別,比較起生命中很多起起伏伏的大事,我覺得,它已經不算什麼了,許多事都可以取代它,在你自己的生命中,譬如誰的過世,那個太大了;這個對我來講,已是小事了。甚至我常常忘記我寫過哪些劇本,有時候晚上看電視,好熟啊,才發現,這個劇本是我寫的。沒什麼特別。」

邱復生──
「一部作品,你要怎麼去平衡到既有藝術價值、同時又有觀眾,究竟能夠調整到哪一個程度,讓它產生經濟價值?這就是技術。這些,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一個一個時代看下來,我覺得,現在的電影越來越困難,也越來越簡單,就看你往哪條路走會越簡單,往哪條路就越困難。」

陳國富──
「我當年會走進電影製作這條路,跟孝賢有絕對的關係。我記得以前我剛開始寫評論時,有人問我,你會不會想,自己有一天也當導演?我說,不可能,因為電影太難了,我也不是科班的,我也沒有從場記、副導演開始幹起;對我來說,電影完全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我當時是碰到了孝賢、楊德昌、張華坤這些人,他們讓我覺得是可能的,只要你敢想像、願意試,都是可能的。 其實我這幾年在大陸的經驗並沒有脫離這樣的軌跡,我希望我還是堅持這種直覺及情感取向,繼續走下去。」

朱天文──
「你如果是電影裡頭拍電影,那會非常窄;電影縱深下來,看了這麼多電影,如果只是在這裡頭拍電影,就會有他的瓶頸。要還能走下去,其實很多地方要從非電影處來的。……如果你用很多電影的模式或知道的電影知識,當然那些要學、要看、要知道,但是最終你還是活在當代,你活在這裡,那你不去看看你的當代?其實這也是你的責任。此身不生生何生,你已經生在這個時代了,這是你的優勢,因為下一代人也看不到你的現在,你以前的人也不知道你的現在。」

-16位電影《悲情城市》幕後製作人員的深度訪談│超過一百幀高質量黑白花絮攝影
-書中收錄資深電影評論人陳儒修老師、黃建宏老師兩篇精彩評論剖析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

台灣集合住宅未來預想圖banner.jpg   


從城市基調的虛構築邁向實構築的起點
一個住宅美學觀照與精神向度的古典命題
12組建築新銳世代的解放提案



「台灣集合住宅建築的未來預想圖」是一個集體創作行動。原來是由謝宗哲所組成Little People Architects聯盟的六組建築師為核心,再由各組分別邀請一組,共組成12組建築競圖邀請展。這12組年輕的建築師在極度壓縮的時空條件中,以台南一塊確實存在的基地為基礎,開始各自百花齊放的靈感激盪與創意發想,並集結成展。本書即以這場展覽為起始,試圖將「台灣集合住宅」的可能更加集中呈現。

因此,這是一場在各種不同的教育背景及建築職業歷程之年輕建築新秀的集結下,透過多元並陳的景致下來描繪出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與建築之可能性輪廓的展演。「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除了有12組提案作品在府都[KIAN_TIOK]這個建築專門美術館問世之外,也在「建築非物,而是事件」的模式下衍生出一系列交流活動。這本書不只記錄了流動於各種社群(政府/學界/業界/民眾)之間的建築聲音,同時萌發了一股覺醒與自發的建築能量。



●     收錄日本重要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任教於成大的知名建築學者王維潔的展覽評論
●     全書以特殊色為設計重點,灰紙板網印的書封與短書衣展現餘裕的空間感,將年輕、高度流動與充滿新穎靈感的精神力表露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