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dA夯 12:地理啟蒙 Architect/Geographer》-尋找北回歸線的建築美學可能















地理啟蒙──
不是直接從西方啟蒙來的建築美學;
而是地理上面的炎熱溫度、是每年的颱風季節、
是在太平洋地殼運動下的安危……,
是以自己的判斷來追求自己想法的建築。


亞洲的啟蒙,混雜著政治與帝國的視野,是他者的文化陰影;對於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建築應該如何看待?
踩在腳下的土地一定是自己的,地理是不是面對自己真實的機會?比如台灣的溼熱氣候、颱風、地震等地理狀態,是不能逃離的現狀,也是我們的真實。北回歸線通過的台灣,比起其他北回歸線國家,有更豐富的自然生態;在雜木林、近 4000公尺高山、地理、土壤、生物、氣候,加上殖民文化的多重編織之下,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民間生命力。在民間生活中表面紊亂的系統,卻含有內在的自我調整機制,將擾動轉化成彈性能力的內在隨機性(Inner Randomness)。民間建築的混沌邊緣的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現象、多元的文化(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所展現的空間形式,有沒有在其交互間的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下的建築思考?在文化地理學的範疇,建築在不同狀態下有沒有自己的時間地理學(Time geography)?
在地理啟蒙的觀念下自我重置,除了地域性建築的觀點,有建築與都市的後現代文化狀態下的可能。有北回歸線的建築美學可能嗎?在此前提下的建築與都市對於自身地理的文化回應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