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方舟之石──基督教堂千禧之演

方舟之石 


書名:方舟之石──基督教堂千禧之演

作者:王維潔

出版:2009.04.16 初版一刷

尺寸:17cm × 23cm

頁數:160頁∕裝∕全彩

定價:300

語言:中文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CIP  1.教堂、2.宗教建築

ISBN  978-986-7009-57-9 (裝)

 

 

 

 

 【目次】





一、起初


耶穌基督


基督追隨者


看不見的神


宗教融合


保羅的貢獻


猶太會堂


家庭聚會所


住家教堂


宣教中心


地下墓穴


墓地建築


 


二、發軔與開展


康士坦丁與基督教


拉特蘭大教堂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聖蔻詩坦札教堂


聖地的經營


米蘭教堂的多元新聲


後康士坦丁時代的羅馬建設


聖馬利亞主堂


聖莎比那教堂


聖司提反圓形教堂


 


 


三、自西徂東


嘉拉普拉齊迪雅堂


新聖阿波利那雷堂


聖維大雷堂


克拉塞聖阿波利那雷教堂


聖哉智慧教堂


日升之地的教堂建設


 


  


四、黑暗中的盼望


聖雅妮堂


羅馬復興


 


五、千禧之臨


 


六、教堂的意義


 


圖片來源


註釋


 


參考書目


 


【題記】


 


        這是一本探討教堂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論述,是為對建築、宗教、與旅行有興趣的讀者而寫。教堂是中世紀藝術史的中心課題,千餘年間,教會代表權力(至少表面如此),主宰著社會。教堂建築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


 


        教會與教堂的字源有二:一、由希臘文ekklesia來。此字原指「城邦政治中召喚公民的集會」,衍成英文ecclesia,成為信徒之集會與集會之場所。它既為活動本身,也同時指活動舉行的場所,如今是教會與教堂的正式用語;二、由希臘文kuriakon來,希臘文意為「主的家」,而後轉化為古日耳曼語cirice,衍成德文Kirche,再變成英文的church,此為教堂與教會的一般用語。習慣上,加上定冠詞的the Church,指組織;沒有定冠詞的church指聚會場所。中文之教會與教堂,通常前者指組織,後者指聚會場所。唯教會一詞也具有組織與建築物的雙重含義,如「去教會」等同於「上教堂」,就是去做禮拜、去望彌撒、或去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在本書中,教堂一詞專指聚會的建築物。


 


        教堂是渡人彼岸的方舟,石代表建構物,此為書名「方舟之石」的由來。石頭只是建材之一。木料、磚頭、陶瓦、琉璃、與金屬在教堂建造工程上,同居要角,但石頭另有深意。《新約》以活石比喻神所揀選的基督,又以活石比喻信徒為靈宮與教堂。耶穌出身石匠,在講道中常以石作術語為比喻。耶穌要把教會建在磐石之上。石在聖經中具有教會的基礎與建構的意涵,筆者因此取其雙關之義。


 


        副標題「教堂建築千禧之演」。本書以公元三○年耶穌殉難為始,以千禧末為終,講述第一個千禧年內教堂的發軔與興替。選擇以千年為限是個痛苦的決定,如此將割捨仿羅馬與哥德風格兩段精彩的節目: 十一世紀的十字軍、聖殿武士、聖地牙哥朝聖等中古大戲;十二世紀加入神聖羅馬帝國霍亨史陶芬王朝(Hohenstaufen)的黨爭、法國北部有胥杰院長(Abbot Suger)領軍的炫麗哥德風格、法國東南有聖伯納領導的熙篤修會(Cîteaux)極簡風,這些政治與宗教事件,在在影響中古高峯期的教堂建築。要在同一本書細數這些政教糾葛,牽扯過廣,將戕害教堂建築的主體性;但若割捨不論,則又淪於深度不足的窘境。因此本書決定寫到第十世紀,十一世紀之後的應該是另一本書的責任了。第一個千禧年正逢加洛林王朝的末路,在北方有公元九六二年興起的奧圖王朝(Ottonian Dynasty) 領導神聖羅馬帝國,在法國則由九八七年篡起的卡貝王朝(Capetian Dynasty)掌權,此刻是一個大時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個大時代的開始。


 


        沒有一本書能寫盡教堂,也不應該由一本書寫盡教堂。面對浩如繁星的案例,必須有所取捨。筆者依據歷史意義、保存良好、親身經驗、文獻資料足夠等四個原則來選取,剪裁成故事。研究西方文化,對基督教歷史與神學若無一定程度的學養,研究必逢瓶頸,治之僅及於皮相。本地非屬基督教國家,許多基督教理與軼事對西洋人是常識,對國人卻是陌生而遙遠。在筆者的經驗裡,即便是本地基督教徒與天主教徒,對基督教歷史神學、聖人軼事、宗教藝術多半也是所知有限。是以本書主旨雖在教堂建築之演進,然而對神學的基本知識,以及宗教藝術上的象徵寓意也有著墨,為的是給不熟悉基督教的讀者更多的介紹。


 


        本地的天主教與基督教,涇渭分明,幾乎被視為兩個不同的宗教。筆者認為兩者只是基督教中的不同宗派而已。倘若以英文問一個天主教徒Are you a Christisan? 恐怕此君必須回答Yes,至多再補充其屬「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事實上,Catholic一字並無「天主」的含義;Catholic一字源於希臘文kata與holos兩字的結合;kata是依照,holos是全整,合起來指「全部的、尚未分裂的」基督教;天主教在過去稱為「公教」,較符合初旨。本書所論為頭一千年基督教未分裂前之事,為書寫便宜,書中指的基督教就是「基督宗教」,包含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其他不同的基督教宗派;文中的基督徒與基督教堂,也都具各宗派的含義。


 


        筆者出身於一個基督徒家庭,家中成員有傳道人、有教會執事。筆者在母校東海路思義教堂受洗為基督徒,多年來未曾歸屬任何宗派,悠遊於不同的教會間。筆者對藝術的興趣始於幼年,對建築史的興趣得於賓夕凡尼亞大學的歷史理論課程。筆者對基督教建築的興趣與研究實在出於偶然:一九八四年初夏筆者正要往歐洲參加賓大的巴黎課程,出發的幾日前,在費城街邊買到一本置於户外廉售的《The Churches of Rome》,發現是本圖文並茂的好書,對初次要前住義大利旅行的我有莫大的幫助。它像陷阱般的勾引我墜入西洋歷史建築的魅惑中,同時開啟一扇進入基督教歷史的門扉。


 


        筆者在成功大學教授西洋建築史與美術史相關課程已逾廿年,也常受邀於文化社團講演建築、美術、音樂之相關題目。筆者於二○○二年至二○○五年在《台灣教會公報》開闢「基督教建築」與「基督教藝術」兩個專欄,發表四十多篇文章,範圍由初始基督教到二十世紀,引起廣大迴響。但每每重閱拙文,發現其中文筆不周、辭不達意處不少。一方面恨當時書讀不精,也期待再有機會訂正,才因此種下出版此書的心願。二○○五年起,多次受不同的學術單位邀約演講《達文西密碼背後的假說》,也出版了專冊,反應熱烈。由於秉持回歸基督教原始面貌的態度來思考與書寫,難免遭受教友的批評,但也受到更多讀者、學生、與聽衆的支持。研究基督教,若單抱《聖經》或教會出版的護教文獻,將落個維護自家門戶之嫌,有失公允。所幸如今風潮開放,不同宗教與文化的學者正打破樊籬,不再以護教為主軸。建構普世觀點的基督教為當下趨勢,過去引為禁忌的題目如今大鳴大放,出土資料也立即可得,且有英譯定本。筆者熱中於正典之外的文獻,同時重視歷史基督教學界的新證據與新發現,由他山之石來摸索耶穌思想與基督教的原貌。


 


        基督教文獻浩瀚,自不待言。本書所用參考書僅是滄海之一粟,筆者選擇原則如下:一、以宣教為主旨者不用;二、維護宗派或打壓其他者不用;三、網路資料不用;四、優先採用歷史觀點者;五、倚重歐美學術重鎮近年新出者。


 


       儘管我瞭解天主教《思高譯本聖經》,典雅流暢,貼切原義,但其人物與地點之譯名常非大衆所熟悉,為了大多數讀者的方便,本書所引經文依中文《和合本聖經》。本書出現之人名地名也盡量採用大眾熟知之譯名,但若遇訛傳者,改之,並予以說明。羅馬教宗的聖名依天主教光啟社所出《神學辭典》,但若有讀者更熟悉的名字,文中亦附之。使徒及聖人的譯名依《和合本》,之外的則依該語文之音譯之。同一位聖人各種語言稱呼不同,例如Peter(英)、Petrus(拉丁、德)、Petros(希)、Pietro(義)、Piero(義大利方言)、Pierre(法)、Pedro(西),指的全是彼得(伯多祿),也必須統一,避免聖人暴增。今人常同名,基督聖人甚之,常有異人同名的情形,如道明會的「聖約翰與聖保羅」(SS. Giovanni e Paolo) 並不是讀者熟知的福音作者約翰與使徒保羅,而是公元三六二年殉教的兩位羅馬官員;又如「殉教彼得」(S. Peter Martyr)是十三世紀道明會領袖,而不是大家熟悉的使徒彼得,凡此種種,均要澄清,避免張冠李戴。本地譯名尚有以英文發音走天下的習慣,造成讀者旅行上很大的不便,筆者有切身之痛,今能寫作,當盡力避免,因此筆者以原文發音中譯。行文中偶爾稱其他宗教為「異教」純粹為了方便;蓋異教pagan一字來自拉丁文paganus,原指鄉巴佬,或有貶意,但中文「異教」一詞,並無不敬之意。為了讀者查證方便,本書所引參考書目、作者、與學人逕以原文,書中某些無關乎宏旨的人名地名也用原文,請讀者見諒。書中引述很多的希臘術語,除了幾處不得不用希臘字母外,其餘皆改用拉丁拼法;如此讓讀者據之讀出發音,對習於希臘文的讀者只能致上歉意。


 


        本地從事基督教藝術的學者不多,相關的中文資料更是匱乏。筆者未曾經歷完整的宗教藝術史訓練,也不敢冒充專家,但多少有點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抱負。為了能少犯點錯,筆者多年來學習歐洲語言,也多次前往歐洲、北非、與中亞考察,其中尤以義大利去了二十多趟。筆者熱中攝影,多年下來,所拍幻燈片數萬張,能取其百一於文中舉證,不可曰不樂。筆者用傳統135相機。以35mmPC鏡頭拍建築物,以50mm、90mm、及105mm鏡頭拍攝細部,讓建築量體與空間感更能接近實際;不得已才使用更廣或更遠的鏡頭。多年來隨我去調查參訪的學生已達兩三百人,其中幾位熱心地協助本書文字及影像處理。


 


        面對基督教藝術的廣袤,我既有著螻蟻臨滄浪的驚懼,又怕誤人子弟,以管窺天。然而與其抱著惴惴悚悚的心境,倒不如接受學生與讀者們的鼓舞,懷著旅人筆記的心情書寫,期能以文會友,並留下教學生涯的紀錄。


 


 


王維潔


2008.06.16於欖蛋樓



 


 



  作者簡介】




王維潔,滿人,祖籍北京,出生於臺南。


 


擅長水彩畫與攝影,多次於國內外展出,風格清麗不俗。不僅專注於建築史與建築設計,對古代音樂及基督教神學亦有所涉獵。二十餘年來,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講授建築設計、建築歷史理論、美術史、音樂史相關課程。多次受託為成功大學製作紀念品及公共藝術,成大圖書館並為其畫作出版一套《藏書票》。著有專書《南歐廣場探索—古希臘至文藝復興》、《路康設計哲學》、《畫者手記》、《達文西密碼背後的假說》,並曾發表五十餘篇建築史與基督教藝術論文。


 


 


 


方舟之石4 方舟之石3 方舟之石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