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旅捷攝影師張雍《蒸發》新書座談‧邀請熱愛攝影與文字的你!

酷卡

「當初的計畫是六個月,不知不覺在波西米亞的生活已邁入第六個年頭。一輩子有幾個六年? 



有時候也會搭乘當初第一次來到布拉格時所坐的那班機場巴士。 



還是一樣習慣頭靠著玻璃、望著窗外的風景,陸續看到了窗外布拉格的秋天和冬天四季分明的景色。自由的空氣還是像當初那般清新,著實讓我感到平靜。總是看到當初那一個人背著行囊,剛出布拉格機場大廳的自己,那個眼神有點不知所措,心底的海浪卻澎湃洶湧的身影。 



想講的故事有點像電影,就像是有個人早已替我寫好了劇本,而我只是帶著莫名的勇氣,就這樣與始終住在內心深處那個既好奇又喜愛冒險的小男孩,一起靜悄悄地溜進全然陌生的場景裡去。」

──張雍







張雍1978年次,2003年起旅居捷克布拉格。



以紀實攝影與深度人文報導,長年聚焦於被主流社會忽略的社會邊緣人。六年來已陸續拍攝全中歐規模最大的精神病院、鄉下獵人、傳統捷克馬戲團、匈牙利吉普賽村落、捷克A片工業等故事。目前除了進行短片拍攝的創作,也持續追蹤捷克變性人社群的故事。



文章與攝影作品散見於捷克《Prague Post》、加拿大Planeteye.com台灣《聯合報‧聯合副刊》、《Luxe Traveler旅人誌》、《Verve》、《M社會雜誌》與大陸《青年視覺雜誌》等報章雜誌。各系列的紀實攝影作品亦皆曾於布拉格舉辦攝影展,對外發表與分享。



《蒸發》一書共收錄〈從桃花源出走〉、〈遠方的獵人〉、〈地圖上被遺忘的角落〉、〈一個馬戲團的故事〉、〈任意門〉等五個篇章。以一雙來自台灣年輕人的眼睛,張雍用快門和文字同時捕捉了那些總是稍縱即逝、浮光掠影的瞬間;也記錄著捷克這個前東歐共產國家社會氣氛的戲劇性轉變。書中影像與文字的純粹,讓粗獷的獵人、窮困的吉普賽村落、不斷駐紮也不停開拔的馬戲團,無一不深具力量。





張雍個人網站www.simon.chinito.com
















《蒸發》

張雍 攝影、文字

224頁 / 16.5 x 24 cm
田園城市 / 2009.12.03

ISBN 978-986-7009-79-1

定價380元





↓《蒸發》書影



蒸發書影 










《蒸發》新書座談

張雍將在座談中和讀者們分享這些年來在歐洲從事影像及文字工作所收集的故事!他會親自用幻燈片播放那些充滿力量的攝影作品「馬戲團的故事」與「地圖上被遺忘的角落」,和讀者們近距離、誠懇地聊一聊這些影像的背後。



同時並穿插播映他所拍攝的同名短片《蒸發》(曾獲2007年斯洛凡尼亞Filo fest最佳實驗短片、受邀參加2008年法國馬賽實驗電影節及2009荷蘭Nijmegen Go short短片影展),以及剛剛獲邀參加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紀念transitland數位短片節、甫於十一月初首映的《Praha Erotica》。



全部活動皆免費入場, 預約報名留位

E-mail:請mail到book@gardencity.com.tw 或留言報名!

(請注明:姓名、參加人數、參加場次與聯絡email) 



‧12.5  (六)  20: 00  小小書房 已額滿

blog.roodo.com/smallidea   電話: 02-2923-1925

永和市復興街36號 (捷運頂溪站,1號出口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一分鐘)



‧12.6  (日)  14: 00  法雅客

A9信義新天地B2(捷運市政府站)

‧12.18(五)   20: 00  左手咖啡

caffehands.blogspot.com/    電話: 02-2716-7068

台北市松山區興安街222號 (捷運南京東路站)

‧12.19(六)  14: 30  何嘉仁民權店

                   特別主題:志工交換(volunteer exchange)、「志工旅行」分享

台北市民權東路二段107號1樓   電話:02-2592-2559

‧12.20(日)  14: 30  學校咖啡館

ecole-cafe.blogspot.com/    電話: 02-2716-7068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一巷6號
















【推薦序】〈看見張雍〉

/ 攝影家 郭英聲 2009.初冬



曾經在異國成長及之後流蕩的日子中,我歷經著一次又一次情感的撞擊,那些過程沉鬱著內在底層無以名狀的壓抑與瘋狂。攝影對我來說,不僅只是一種表現,更同時是我救贖的出口。



我不知道張雍為什麼選擇布拉格,然而看著張雍影像中那種交錯著悲壯與蒼茫的孤獨感,我心裡想著,他在尋找著一種什麼樣的自我救贖。



清晨空無一人的街道。

屋內角落一個錯置的面具。

街頭張牙舞爪的管路。

地鐵中閉目沉思的過客。

車窗內面無表情的人們。

階梯長廊下著芭蕾舞衣的女孩。

風吹過草原。

一雙歷盡滄桑的手。

獵犬巨大的頭占滿整個畫面。

一張露出半張臉的小孩,瞪大著眼睛看著你。

排列整齊的獵物,詭異並且悲壯的躺在地上。

遼闊雪地中,彷彿柏格曼《第七封印》的死亡之舞。

狩獵季節中,獵人,槍,與蒼茫。

工作中的男人,窗內嚎哭的小孩。

…………………………。



冷冽的寒在影像中凍結,一些時間的停滯,一些人與景的對視,一些表情。



就像是影像中的極簡主義,張雍透過鏡頭說著人與人與景與情緒。

第一次看到張雍的作品,是他為布拉格Bohnice精神病院所記錄的影像,沒有浮誇的濫情,就好像是一種客觀的語調,敘述著被拍攝對象日常的生活,以及內在世界,似乎只是自然的平鋪直敘,然而一幀幀影像中的眼神與情緒氛圍,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的狀態,以及空間與人的關係,卻深刻著一種情感的純粹。張雍似乎讓自己站得很遠卻又同時貼得很近。



面對著他所熟悉與不熟悉的世界,張雍選擇了「簡單」。

在張雍的作品中,我看見一個異鄉旅人的鄉愁與疏離,看見一種侵襲的力量。

看見張雍。







酷卡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光影詩人:李屏賓 Mark Lee Ping-Bing: A Poet of Light and Shadow

光影詩人李屏賓 Mark Lee Ping-Bing: A Poet of Light and Shadow

書名:光影詩人李屏賓 Mark Lee Ping-Bing: A Poet of Light and Shadow

作者:李屏賓 Mark Lee Ping-Bing

出版:2009.11.26 初版一刷

尺寸:21 cm ×  17 cm

頁數:288頁 ∕平裝∕全彩 

語言:中英雙語 (Chinese / English)

定價:380元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ISBN      978-986-7009- 78-4 (平裝)







● 阿賓很厲害的,他已經厲害到一個地步,對影像、對情境、對整個真實空間、場景與人的掌握跟捕捉,養成對現實的某種眼光。他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創作者了,用影像去創作。李屏賓已經到一個境界了。——侯孝賢

“Ping-Bing’s so good and experienced that he decides everything on set. He has the ability to capture the reality. He understands and captures the scene, the situation, the real environment, the set and the people. He has his own vision. Lee Ping-Bing is a true master.”  --Hou Hsiao-Hsien



● 李屏賓是個不斷思考著攝影的人。透過他獨特厚重的影像調性,成功地在銀幕上表現出前所未見的、絢爛的大正時代感覺。我認為,李屏賓的攝影,不僅對我,也給予日本電影很大的影響。——行定勳

“By Mark Lee’s unique sense of imagine, his willingness to challenge creative shots not previously seen. In other words, to create the feelings in the glorious likes of the Era Taisho. I believe he is capable of delivering artistic interpretations to the audience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Mishima Yukio.” --Isao Yukisada



● 李屏賓最令人懾服的是他優美的攝影機運動、對於色彩的精準與品味、拒絕華而不實的特效、著重角色心理動機的連貫性鏡頭,以及在工作過程中,追求自我挑戰與創新的精神。他是個很有才華的工作夥伴,也讓我們合作的電影擁有了無可爭議的影像風格。——陳英雄

“What is the most impressive about Mark Lee is his graceful camera movement and his precise judgment of colour. He detests superfluous special effects; his camera focuses on the continuity of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Mark is someone who keeps challenging himself and pursuing innovation at work. ” --Tran Anh-Hung



● 我認為李屏賓是個人道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及樂觀主義者。在如此令人興奮的組合中,這部片對我而言是一次絕佳的學習經驗。我非常樂意日後能再與他合作。——是枝裕和

“In my opinion, I think he is a humanist, feminist and optimist. Being on the set so exciting, this film turns out to be such a great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me. I’d love to work with you again in the near future.” --Koreeda Hirokazu



● 李屏賓如同「美」的獵人,像追捕蝴蝶一樣,捕捉所有獨一無二的美。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攝影師能像他如此自由的運用膠捲,顯像出一個幻眩的世界。——吉爾布都

“Mark is a hunter of beauty, just like some chase butterflies. He looks for the decisive moment when the glow of the sun illuminates a glass facade, when the frog unveils the mountain... I don't know any cinematographer in the world that is capable of manipulating film with such creative freedom, giving all the labs of the world vertigo.” --Gilles Bourdos



● 很榮幸第一部自導自演的戲就跟賓哥合作。他拍的東西通常不用經過後期的調色,就很完美了。在淡水一起拍攝時,我們擁有了很棒的回憶和經驗,我也從賓哥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周杰倫

“I was glad that my directorial debut was the collaboration with Ping-Bing. When we filmed in Tamshui, we had good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together, and I learned a lot from him. Hopefully, we’ll be able to work together again.” --Jay Chou







【內容簡介】

曾以《戲夢人生》、《海上花》、《花樣年華》等片贏得金馬獎及坎城影展等國內外眾多攝影獎的李屏賓,不但是多位導演心目中最想合作的攝影師,也可說是當代華人攝影大師中最重要的一位。細膩寫實的光影捕捉、詩意優美的攝影風格,二十幾年來,李屏賓的名字,總在銀幕的光影閃爍中,刻畫在觀眾的腦海裡,也清晰烙印在台灣電影史的扉頁上。



「李屏賓已經是一種境界了」長期合作的侯孝賢導演如此推崇而讚嘆的說。而除了電影之外,無時無刻不在創作的李屏賓,也用他獨特的藝術之眼,留下了他與自己、世界對話的紀錄。



本書收錄了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作品,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讓觀眾得以透過定格照片的瞬間,領略攝影大師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也提供觀眾在電影之外,一個感受攝影大師李屏賓心靈風景的方式。





【目錄】

11    導演們眼中的李屏賓

        Words from Directors

        .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

        . 王家衛  Wong Kar-Wai

        . 行定勳  Isao Yukisada

        . 陳英雄  Tran Anh-Hung

        . 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 吉爾布都  Gilles Bourdos

        . 周杰倫  Jay Chou

44    在路上

        On the road

106  生命的瞬間

        Instants of life

164  膠卷之外

        Beyond camera

200  自我的凝視

        Facing myself

211  李屏賓口述訪談

        Interview with Mark Lee Ping-Bing

        訪問 / 聞天祥、楊元鈴

        Interviewer / Wen Tien-Hsiang, Kelly Yang

282  作品年表

        Filmography




【推薦序】侯孝賢眼中的李屏賓

我跟李屏賓合作,是從《童年往事》開始,之前我合作的攝影師都是陳坤厚居多,你知道合作久了之後,都會有一個既定的感覺,所以剛開始跟李屏賓合作,我感覺SIZE不是我想像的,不一樣FRAME,他起先也不習慣我的FRAME,就這樣一路拍,拍完了片子出來,他的師父看了覺得說他拍的很棒,這是合作的開始。



我通常就會給他難題、給他狀況,給他不容易拍的狀況,譬如拍《戀戀風塵》,雲一來,我說拍那個雲,拍那個雲的移動到那個山裡面,我很性急,有時候雨一來,我改幾個戲就改拍了,所以所有的東西都跟拍戲當下的現實跟現場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隨時在調整,但他每次都可以接招,每次都沒問題,



我跟阿賓很熟了,從《戀戀風塵》,到後來《海上花》、《珈琲時光》、過來《最好的時光》、《紅氣球》,基本上也是個形式,一個軌道以及他架一個機器,然後我說拍近的或是稍微怎麼一個樣子,然後他就自己弄,我基本上就是不管,而且誰也不知道演員會往哪裡走,完全就交給他了。



阿賓很厲害的,他已經厲害到一個地步。他會找到一個最好的位置,可以拍這個空間的最好位置。演員也不用試戲,演員會怎麼樣演,會怎麼樣其實沒有人知道,都聽他的,完全是一種隨機的。我們眼光完全投在現實的,去看這個場景裡頭可以怎麼拍,這個能力累積下來,他就不是一種固定的打光方式,是來到現場一看,他就知道了,他已經有個捕捉真實的能力了。



有時候就是這樣,很怪的,但就會碰撞成像是活的,盡量把這個空間丟還給演員,讓他們就進入,有了真實的情境,然後李屏賓就負責捕捉。這個就是我跟他合作,這種對影像、對情境、對整個真實空間、場景與人的掌握跟捕捉,養成我們對現實的某種眼光。



他隨時在拍,不只在拍片的過程,看景或什麼的,反正他隨時都帶著他的相機在拍,他以前還用那種最傻瓜型的拍,平時就是不停的在觀察,不停的在拍。他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創作者了,用影像去創作,即使今天沒有時間、沒有錢、沒有這個那個,但是在限制,他也可以去做到。李屏賓已經到一個境界了。



I've been working with Lee Ping-bing since the film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Before that, I had worked with Chen Kun-ho. When I work with someone for a long time, I don’t want to change my partner easily. So when I worked with Lee Ping-bing for the first time, I didn’t think the size or frame was not what I imagined. And at first, he wasn’t used to my frame, either. But after a film was finished, his master thought he did a good job, and that was why we started to work together as a team.



I often gave him challenges, things that were difficult to do or problems that were hard to solve. For example, when we were filming “Dust in the Wind”, I wanted him to film the clouds moving into the mountains. I was quick-tempered, and sometimes when it rained, I changed most of the things. Everything we did depended on the real situ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we were in because I changed my mind all the time, but he did what I asked for every time, without any exception.



I've known Ping-bing for long, from “Dust in the Wind” to “Flowers of Shanghai” and “Café Lumiere”, even “Three Times” and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We have been following the same mode. We have a track and he puts up a camera. And I explain to him that I want a close-up or something, and then he does everything all by himself. I never tell him what to do exactly. And no one really knows where the actors are going. It all depends on him.



He's used to it already. He’d find a best spot, at which he's able to get the best shot of this space. And the actors never rehearse. I never rehearse. So no one knows where the actors would go. Everyone listens to what he says. It's randomly. We look at the set practically to see how we can film it. His lighting isn’t always the same. He knows how to do it when he arrives at the set and take a look around.



Ping-bing's so good and experienced that he decides everything on set. I never tell him what to do, and he doesn't do things according to what I want because I don't know what I want, either. All we know is the story and the plots, but nobody knows how the actors will interpret it or how the filming is going to be. He has the ability to capture the reality.



Sometimes this is it. It's weird, but it gives the film life. We let the actors express everything freely and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story, and then Lee Ping-bing captures them with the camera. This is how I work with him. He understands and captures the scene, the situation, the real environment, the set and the people. He has his own vision.



He's taking photos all the time, not only during the filming, but also between the takes. He used to take photos with those point-and-shoot cameras to observe his surroundings. Essentially, he is a creator himself. He creates with photography. Even if he doesn't have time, money or anything, he can do everything he wants within the limits. Lee Ping-bing is a true master.



Hou Hsiao-Hsien







【推薦序】陳英雄眼中的李屏賓

李屏賓最令人攝服的是他優美的攝影機運動、對於色彩的精準與品味、拒絕華而不實的特效、鏡頭著重角色心理動機的連貫性,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遠追求自我挑戰 與創新的精神。



他是個認真又專注,謙虛又易感的人。他的高度幽默感使他成為一個令人舒適的工 作夥伴。他很少發脾氣,但我聽說發起脾氣來很讓人印象深刻。他總是很有技巧的不在我面前爆發怒氣,影響工作,有幾次因為我的緣故,使他必須承受誤會或者是被曲解,他也始終默默承受,從來沒責難過我。



李屏賓是個很有才華的工作夥伴,他讓我們合作的電影擁有了無可爭議的影像風格,他也是一位我十分信任的好朋友,在我最需要幫助與自我質疑的時刻,他總是以寬大情感與最堅定的直覺來幫助我。我對他另外感到親切的部份是,我們同樣來 自低下生活階層的家庭,和電影世界完全沒有連結,但我們都很幸運、也很幸福的 ,從事著自己熱愛的工作。



What is the most impressive about Mark Lee is his graceful camera movement and his precise judgment of colour. He detests superfluous special effects; his camera focuses on the continuity of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Mark is someone who keeps challenging himself and pursuing innovation at work.



He is a serious and hard-working, modest and sensitive person. His sense of humour makes him such an agreeable companion to work with. He rarely loses his temper, but I heard that once you’ve seen him lose his temper, you will never forget about it. He never lost control of himself in my presence. There had been quite a few times he was mistaken or misunderstood because of me, but he just quietly put up with it without any complain.



Mark is a truly talented collaborator. He created an indisputably unique visual style for our films. He is also a friend whom I trust wholeheartedly; when I need help and begin to doubt myself, he always supports me with his tolerance and intuition. In addition, one thing which contributes to our camaraderie is the fact that we both came from working class families with no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of cinema. But nevertheless, we are both very fortunate that we have found jobs we passionately love.



Tran Anh-Hung







【推薦序】是枝裕和眼中的李屏賓

整個拍片過程中,他總堅持在看過所有行動之後,才決定自己的攝影機位置,這令人很印象深刻。



我認為他是個人道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及樂觀主義者。



在如此令人興奮的組合中,這部片對我而言試一次絕佳的學習經驗。我非常樂意日後能再與他合作。



Through to completion, he was keeping to his policy of deciding his camera work and position only after he sees the acting. It was impressive.



In my opinion, I think he is a humanist, feminist and optimist.



Being on the set so exciting, this film turns out to be such a great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me. I’d love to work with you again in the near future.



Koreeda Hirokazu







【作者簡介 / AUTHOR

李屏賓

1954年生於台灣,畢業於省立基隆海專,其後進入中影技術訓練班,並於八○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與侯孝賢導演展開長期合作關係,完成《戀戀風塵》、《戲夢人生》、《海上花》、《千禧曼波》等經典作品,並與世界各地導演如許鞍華、田壯壯、張艾嘉、姜文、陳英雄、行定勳、是枝裕和等人合作,以細膩寫實的光影捕捉、詩意優美的攝影風格,贏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等國內外影展眾多獎項。2001年並以《花樣年華》贏得坎城最佳攝影獎,奠定其當代華人攝影大師之地位。

二十幾年來,李屏賓的名字,總是如同光影閃爍般,在漆黑電影院中的大螢幕上浮現然後流逝,來去不留痕跡、卻又處處如影隨形,不知不覺地刻畫在觀眾的腦海裡,同時也清晰烙印在台灣電影史的扉頁上。



Mark Lee Ping-Bing

Critically acclaimed Taiwanese cinematographer with over 40 films and 9 international awards to his credit. He has been the cinematographer for the majority of Hou Hsiao-Hsien's films. He also did the cinematography for Vertical Ray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od for Love in 2000. Both films receiving considerable acclaim for the visual style, and won the Technical Grand Prize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b12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容顏寫真──曾敏雄人物攝影筆記

曾敏雄1

書名:容顏寫真――曾敏雄人物攝影筆記

作者:曾敏雄

出版:2009.11.11 初版一刷

尺寸:24 cm × 17 cm

頁數:224頁 ∕ 平裝雙色印刷

定價:320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CIP         人像攝影∕攝影集

ISBN       978-986-7009-73-9(平裝)





十年前,九二一地震讓他的經濟一夕歸零

心情沮喪之際,意外地踏進了攝影的領域。

十年後,他的〈台灣頭〉系列攝影作品備受肯定!



一個中年男人追逐夢想的勇氣

一頁台灣肖像攝影的磅礡史詩





「台灣最值得關注的一位攝影家。」— 雕刻家 朱銘



「他是真正用藝術家的手去按下快門。」— 美術評論家 謝里法



「曾敏雄的人像作品,把人在黑暗、受挫時,隱藏在內在的堅毅力量表達出來了……」— 作曲家 李泰祥



「全世界最知名的人像攝影大師是加拿大籍的卡許(Yousuf Karsh),而曾敏雄正是台灣的卡許!」—畫家 莊喆



「羅蘭.巴特在《明室》中寫著︰『要好好看一張照片,最好是抬起頭,閉上眼……照片應當安靜……只有在安靜的狀態、安靜的力量中才能達到絕對的主觀性。』曾敏雄的人物肖像攝影,即有這種震懾人心的『安靜魔力』,在每一張黑白相片中,被攝者的眼神和面容,凝鍊著飽滿張力的靜定之氣,曾敏雄用他載滿情感厚度的鏡頭,訴說出一則則超越語言卻令人動容的無聲故事。」— 樂多新文創線上誌專欄作家 Pace







【簡介】 

像說書一樣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本書是曾敏雄積累十年的攝影筆記。有些是與拍攝對象的聊天、有些是拍攝過程中的點滴、有些是攝影家自己的感想與聯想、還有些則是朋友的回憶。這些文字沒有精準的曝光,而是片片斷斷的記憶光影,希望能彌補快門與光圈的不足。

九二一大地震讓曾敏雄一夕歸零,心情沮喪之際意外踏進攝影領域後的十年,他的〈台灣頭〉系列攝影作品已備受肯定。雕刻家朱銘說他是:「台灣最值得關注的一位攝影家。」作曲家李泰祥則說:「曾敏雄的人像作品,把人在黑暗、受挫時,隱藏在內在的堅毅力量表達出來了。」



黃海岱、劉其偉、周夢蝶、齊邦媛、葉石濤、鍾肇政、柯錫杰、聖嚴法師、楊傳廣、朱銘、蕭泰然、張照堂、林懷民、李泰祥……,三十篇真摯的文字、一幀幀凝煉的畫面。







【推薦序】

台灣人物肖像的星圖 

文 / 吳音寧



「可是,我不懂攝影耶!」我對攝影家曾敏雄說的並不是推託之詞,確實,我對攝影技藝相關的光圈、快門、底片、相機種類、乃至打光設備等,幾乎全無概念,對攝影作品也僅能做出「感覺」的評價。不過,曾敏雄仍然希望我為他的攝影筆記書寫序,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模仿他的筆調,以「隨性照片」般的聯想書寫,來談談這本拍攝時間十年、被拍攝人物生命橫跨一百多年的《容顏寫真》。



「而故事總要有個開頭。」(曾敏雄語)



我初次見到曾敏雄是在二○○八年夏天或秋天的某天。他來到溪州拍攝我的父親作家吳晟。拍攝工作結束後,父親邀他去用個便餐,是在溪州街上一家庭園咖啡簡餐店,我和母親於是也都一起去吃飯。席間,曾敏雄說起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他「住家半倒,新裝潢好的音響工作室,也被震到沒有一堵牆壁是完好的」。



音響工作室是他當兵退伍後開始經營的。後來認識他之後,陸續聽聞一些識與不識的名字(包括台北搖滾圈的朋友),都曾到台中找他買音響;算是一間口碑很響亮的音響店。而在九二一之前,他才剛斥資,將音響工作室重新整修一番,怎知,一夕搖晃,多年努力打拼的經濟基礎全部歸零。「更氣人的是」曾敏雄說道,地震後,房子倒了,店沒了,連上百萬的車子都被偷走。一連串的打擊,叫人不意志消沉都難。但就在人生彷若被震到谷底的時候,有一天,美術評論家謝里法的助理到他工作室閒聊,繼而問他是否要參與拍攝中部藝術家的計畫?雖然「可能是無償的拍攝工作」,當時一無所有、對攝影甚至還不專業的曾敏雄卻一口就答應了!



索性就答應了!人生轉折始於一念之間。曾敏雄清晰的記得,一九九九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是他踏上人像攝影之路的首拍日,拍的是畫家楊啟東先生。接下來啊就沒完沒了了。從中部藝術家群像、嘉義美術家群像、台東藝術家群像、乃至以「台灣頭」為名的百位經典人物肖像,他全島奔波,花時間、花體力、更花錢(借貸)拍攝一位接一位的台灣人。



這,若非有點傻氣,怎麼堅持得下去?我心底暗忖。坐在餐桌旁,初次翻看曾敏雄的人像照片時,便被他持續的專注給感動。十年了,十年了耶,他一次又一次,「經由拍攝的過程中去參與別人的生命,將對象內在最豐富的生命力定影於底片中,顯影於相紙上」;而一張張相紙(一個個人物、一段段生命),攤開來不就是歷史?



這不就像是一顆接著一顆、獨一無二的星星,形成閃爍的、發光的、繁複而迷人的星圖嗎?



雖然,在近代台灣人物星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那個費力捕捉、繼而默默往夜空中嵌鑲星星的攝影家曾敏雄,其實「時時刻刻想的就是放棄」,並不時「暗罵自己,為何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一來,台灣社會對公眾人物——不管是對藝術家或政治家的評價,大抵是缺乏共識的。一派推崇的,往往是另一派不以為然的;縱使好像同一派,彼此之間也多有意見,誰能夠真正具有「代表性」?挑選的標準為何?「無疑地就會碰觸到台灣近代歷史的發展」(曾敏雄語),迴避不了意識型態及詮釋權的爭奪。雖然攝影家曾敏雄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被拍攝對象,已漸漸形成自己的歷史觀,但過程中想必是很令人傷腦筋的。



由於台灣社會對「人物」的看法不一,特定人物的肖像攝影,於是在「先天上」就處於比較「弱勢」的位置,比拍攝風景照、事件照、或沒有名字(一概冠以「民眾」或「普羅」)的人們的照片都要來得「不討好」;這是國族認同、價值定位分歧的島嶼現況。某個人物可能讓某部分人眼睛一亮,但是卻同時讓其他人撇了撇嘴角。譬如,我在曾敏雄拍攝的人物中,一眼就注意到黃文雄(Peter)被顯影在相紙上的銳利眼神,而深受吸引,但那是因為我「本來」就認同、敬重黃文雄,才會進而喜歡這張照片吧?若反之呢,是否匆匆翻過?



另外,造成攝影家備感「吃力」的原因,可能還有一點,那就是,目前在台灣的攝影作品,不論是哪一種類型,哪一個攝影家會沒有困窘之處呢?恐怕大多數致力於藝術創作的攝影家都有一堆苦水吧?政府部門的扶植、輔助少之又少,企業主又盡是利益盤算,或將經費投注(投資)在少數「人脈」廣闊的藝文界明星身上,兩相擠壓之下,埋頭苦幹的獨立創作者如何突圍?真是不容易啊!



但是,縱使環境艱難,攝影家曾敏雄堅持至今,也第十個年頭了。他繼續工程浩大的拍攝計畫,其中一站來到了彰化縣溪州鄉。而我,沒有辦法地,老是被類似的執著給觸動,初次見面,就自不量力地對他說:「請把你的攝影筆記寄給我看看吧!我試著幫你找看看有沒有發表、出版的管道。」於是我成為推銷員。我常常充當不怎麼稱職的推銷員。在我認識的,不管後來有沒有名氣的朋友當中,不乏如此傻勁的優秀人才,我常想,台灣若稱得上是「寶島」,理應讓這些人有機會被看見,當然,其中一個就是攝影家曾敏雄。



在初次見面後,我和攝影家曾敏雄保持斷斷續續的連繫。他也曾邀請我去他台中的工作室拍照。拍照那天,有部攸關農村的惡法正在立法院審議,我不時和立法院內的朋友們通著電話,心情焦躁。但令人感到十分溫暖的是,曾敏雄的太太聽我描述情況,也感同身受。她有一種動人的純真。尤其,我又吃了曾太太煮的很好吃的咖哩飯,喝了她泡的很好喝的熱咖啡,並且見到曾家兩個可愛的女兒,似乎慢慢地有點理解,攝影家曾敏雄能夠為創作奮不顧身投入的最大支撐,來自哪裡了。



以家庭作為後盾,闖蕩十年了!二○○九年曾敏雄終於從數千張影像中,挑選出三十位人像,搭配三十篇攝影筆記,集結成《容顏寫真》這本攝影書。在我讀來,這些環繞拍攝人物,「好像拿著相機上街拍照,見到趣味的畫面就按下快門的記憶光影」,非常地生動。不同於曾敏雄「正式」拍照時的嚴謹,收錄在《容顏寫真》裡的攝影故事,透過文字描述,讓每張照片都有了前因後果的脈絡,也讓攝影家與拍攝對象的互動、對話、甚至當天拍攝時的氣氛,鮮明的呈現,更有拍照過後,延續數年的點點滴滴的情節。一篇篇,讓一張張照片裡的人物,更加「活」了起來。



這是攝影家曾敏雄用十年的時間,專注認真做出來的一件事(一本書),難道台灣社會「沒空」花一、兩個小時去閱讀嗎?



是的,我又變身推銷員語調了!在《容顏寫真》歷經迂迂迴迴、曲曲折折的過程後,終於、好不容易要「誕生」之際,除了祝福與大力推薦,我並不敢不負責任地建議朋友要繼續吃苦,不過難免會想像,若攝影家曾敏雄繼續拍攝下去,十年、再一個十年、再一個十年,台灣人物肖像的星圖,將使得歷史的夜空何等耀眼啊!而星空若要耀眼又浩瀚,是否可以別再放給個別的創作者去承擔?而能夠有更多的社會力量予以支持。







【自序】 

男人四十,想飛

文 / 曾敏雄



從我拍攝中部藝術家開始,謝里法老師就鼓勵我寫些攝影筆記。我嘗試著寫,但總感覺鏡頭比手中的筆銳利,也容易聚焦。這些筆記,有些是我與拍攝對象的聊天或接觸過程的內容,有些是我自己的感想與聯想,有些是朋友的回憶,有點像說書,想到什麼就講什麼,若能再添油加醋一番,味道或許更為濃郁。但我的文筆遠不及鏡頭,東寫一點,西湊一些,好像拿著相機上街拍照,見到趣味的畫面就按下快門,不用對焦,也沒有精準的曝光,拼湊成的往往都是一些片斷式的記憶光影。



但即便是很隨興的街頭攝影作品,在無意間也會拍進街上的建築、人影、光線甚至氣味。雖然不一定是當時想拍的,時間一久,也許建築倒了,人物散了,甚至整條街的味道也為之變調,但就在此時,這些如拼湊般的隨興相片,也就更加突顯其珍貴的價值,片斷式的書寫記憶光影,歷經時間的焠鍊,也會變身為八釐米的電影螢光幕,畫面不斷地播放。希望生澀的文字筆記能彌補鏡頭照不到的地方!



故事的緣起

921大地震至今恰好滿十週年,對一些災區的人來說,人生彷彿就像白布丟進紅色染缸中瞬間變色。我也是受災戶,這個大地震對我的影響,就像是一顆削過皮的蘋果,靜靜的放在空氣中氧化,一段時間後,白色的果肉已經變成鐵褐色,再也無法復原。十年時間,我不是劇變,卻被氧化的極度徹底。



當兵退伍後,我經營一間音響工作室,口碑不錯。921大地震,讓我多年努力的經濟基礎一夕歸零,心情非常沮喪,卻因此意外的機緣與謝里法老師合作,拍攝起中部藝術家的群像。當時是沒有報酬的攝影工作,還必須自己貼錢。那時我才三十來歲,總想說拍攝完成後再回來音響工作室,靠著以往的基礎,老天爺會幫忙的。



拍過中部藝術家後,我又回故鄉,拍攝嘉義地區的美術家,沒想到在拍攝人物的過程中,引爆我對攝影的狂熱,雖然一開始毫無人物肖像的拍攝經驗,技術上也不成熟,但我仍想在攝影上繼續,也持續經營著音響事業作為微薄的經濟來源。





中部藝術家群像、嘉義地區美術家群像、台灣百位經典人物肖像、六十位音樂家群像、台東地區藝術家群像,台灣、澎湖、蘭嶼的《風景 安靜》作品,每一個系列作品,就像一顆埋在泥土下的地雷被引爆,雖然勉強奮力突圍,但再回頭時,後面已是焦土遍地,我竟然無法再回首過去,重新在單純的音響領域上經營。



拍攝經費毫無後援,經濟壓力沉重到讓我幾乎無法喘息。但為求能夠更專注的創作出極致的成績,我必須作出選擇,在音響與攝影之間擇一,這似乎是我無法逃避,且必須面對的宿命!



2007年,就在我前往美國新墨西哥州流浪了一個月後終於決定,結束經營長達十八年的音響工作室。



那年我剛滿四十歲!



感謝謝里法、朱銘以及所有幫過忙的老師、朋友們。在這計畫進行的過程,曾因為經費困難打算終止時,張照堂老師的鼓勵,讓我咬牙又向銀行貸款才得以繼續。感謝作家吳音寧的幫忙,是她讓我決定重新整理這些攝影筆記出版;也感謝EPSON公司,多次以高品質影像輸出的技術贊助我的展覽。當然,還有田園城市陳社長、小雯小姐與子恆小姐的幫忙,才能讓這些片段的光影記憶,成為八釐米不間斷的畫面。



最辛苦的是我的內人素琴,以及女兒于倫與千展。感謝她們的寬容,才能讓我在不惑之年,還能無後顧地飛馳在夢想的雲端!







【目錄】

序:台灣人物肖像的星圖 / 吳音寧

序:男人四十,想飛 / 曾敏雄



012 

轟動武林 驚動萬教

掌中戲大師 黃海岱



020 

他的臉像蠟筆小新

畫家 楊啟東



026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國台交創團團長 蔡繼琨



034 

你的體力夠嗎?

人類學家 劉其偉



042

我的風霜歲月

作家 巫永福



048

黃昏的故鄉

畫家 張義雄



056

既傳統又現代

書法版畫鐵雕家 陳庭詩



062

在野的紅薔薇

作曲家 郭芝苑



068

神秘的黑膠帶是詩的實驗

詩人 周夢蝶



076

我的朋友們都老了

文學評論家 齊邦媛



082

啊!跟你講了你又不認識

文學家 葉石濤



088

台灣人三部曲

文學家 鍾肇政



094

當唱針落在唱片的溝槽裡

樂評家 曹永坤



102

讓我們再來喝一點「屁酒」吧!

攝影家 柯錫杰



110

氣質出眾的文建會前主委

音樂教育家 申學庸



116

無伴奏

小提琴教師 李淑德



122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宗教家 聖嚴法師



128

熱愛追求美麗的異性

詩人 楚戈



134

我終於苦盡甘來

亞洲鐵人 楊傳廣



140

掰開太極話人間

雕刻家 朱銘



148

請體會他離鄉背井的心情

作曲家 蕭泰然



154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

美術評論家 謝里法



162

雨港素描

作曲家 馬水龍



168

勇敢面對生命的勇士

作曲家 李泰祥



176

照堂三十

攝影家 張照堂



186

我也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模特兒 林絲緞



194

這個年紀的人也許就適合這個光線

舞蹈家 林懷民



200

我的爸爸媽媽叫我去流浪

原住民歌手 巴奈



208

可以時尚也可以理直氣壯

作家 吳音寧



214

我的平克‧佛洛依德不見了

閃靈重金屬樂團主唱 Freddy



222

簡歷







【作者簡介】



曾敏雄,嘉義縣人。

曾經營一家頗具口碑的音響工作室、並曾擔任電台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

921地震將其經濟歸零,心情極度沮喪之時,卻意外地與美術評論家謝里法合作,開始拍攝人物肖像;在當時毫無經驗、也沒有任何資金的奧援下,卻先後獨力完成數個系列的肖像攝影計畫,其中以〈台灣頭〉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被譽為台灣肖像攝影最具傳奇性的一位攝影家。

另有心象作品〈風景 安靜〉亦備受肯定,2009年EPSON台灣公司舉辦慈善拍賣,該系列一幅作品創下攝影作品接受追價六次的紀錄。亦曾受雕刻大師朱銘邀請,為其拍攝多本作品集。

2007年自美流浪回台後,為了更專心拍照,決定結束經營長達十八年的音響工作室。

2009年最近期完成的攝影作品為〈安魂曲〉系列。





曾敏雄官方網站 www.miin-shyong.com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11/17 ~ 12/05 蘇力卡個展「一切都是會過去的」

蘇力卡 個展

蘇力卡  個展

一切都是會過去的



2009.11.17 ()  ~ 12.05 ()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開幕日期:2009.11.21() 15:00~18:00

展出地點: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6B1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週六 12:00~18:00







有一些事很微小,但不斷在發生。

有些很美好,有些無關緊要,有些從來不曾被覺察,有些矛盾曖昧難以分類,

有些已經老早就被遺忘。



它們不停地循環、重覆,不斷堆砌、重疊,彷彿一首不會結束的曲子。



這些小事件穿插在每一天的生活中,

或者編織成了一個美好的下午,或者拼湊成一段回憶。

但更多的是再也想不起來的瑣碎片段。



這些小事件悄悄的發生,也終將消逝。



藉由這次畫展「一切都是會過去的」,

我嘗試以幾個系列圖像故事,企圖捕捉那些幽微的吉光片羽。

也許是企圖保持清醒,也許以為覺察到了就能跳脫破唱片的循環;

也許是我還相信,

在這不斷重覆的運轉之中,我們仍然可以有選擇。





@展出期間,同步推出手工印刷限量商品



蘇力卡1   蘇力卡2





∕田園城市部落格  gardenct.pixnet.net/blog  

∕蘇力卡圖畫部落格  zulieca.blogspot.com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數位展演建築先例 The Therme Vals / Peter Zumthor

數位展演建築先例  The Therme Vals / Peter Zumthor

書名:數位展演建築先例  The Therme Vals / Peter Zumthor  

作者:林志峰 

出版:2009.11.09 初版一刷 

尺寸:24 cm × 17 cm

頁數:192 ∕ 平裝 彩色印刷 

定價:480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CIP        數位建築 建築美術設計 多媒體展示 

ISBN      978-986-7009-75-3 (平裝)

(內附:剖面圖像集成、環場圖像集成、展演光碟)







【簡介】

  

        當今先進的數位媒材能夠提供設計者有效地空間擬象,過去2D的設計程序已在建築領域上行之多年,且具有某種程度的象徵意義。而數位3D工具的應用,能夠引導設計者於三度空間中進行思考與從事設計行為,就某種程度來說,已經顛覆了2D時代所能想像的境界。雖然數位媒材在建築設計應用上還存在著諸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但作為先進的媒體展演工具其所擁有的優勢還是有著令人驚奇的作用力。數位媒材所提供的精準、無重力幾何、純物理性的視覺互動,皆可引領我們進入建築師最本質的思想核心,充分理解初始設計概念是如何地被啟動。其非線性與同時性的數位概念更能提供多樣檢視空間面向的可能,進一步探討單一空間不同設計議題的交互關係,從而引發更多的設計想法。後製作影音處理更能將抽象的幾何概念帶入具體的空間知覺範疇。經由數位媒體空間再現建築空間中的動態性與現象知覺,以數位形式的在場體現不在場的空間狀態,達到建築作品完成後,建築師退場,造物者與經驗者間空間情感的對話性。



        瑞士建築大師Peter Zumthor 的建築重視材料、構造與細部的處理,能夠真實的面對建築中材料特性以及空間感官知覺的本質。他的每一棟建築物都強調與基地環境間的相互融合,而能真實地反應出人對於建築基本構成元素間所能體現的光與空間的知覺。當今數位媒材作為經典建築案例的擬模與展演工具,能夠精確地以數位模式再現建築空間的特質,表現出真實的材料屬性與空間的光作用氛圍。本書乃基於 The Therme Vals/  Peter Zumthor 的設計案為探討對象,經由確立空間解析要件而擬定數位展演主題,並於過程中研擬展演的數位圖像格式以製作展演系統的圖像集成以及互動式的展演光碟。期望本書的製作能喚起讀者對於數位媒材應用於建築先例解析與展演上更多的體認。







【序言】

  

        過去幾年來個人致力於數位教學中CAAD(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與數位媒材應用的研究,期望能從先進的電腦技術中探尋與建築設計相關的潛在能力以制定出可能的設計工作流程與數位媒材的應用方向。在建築的專業發展中,新的設計的表現模式已不再是2D的圖面或彩現影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構造式的3D互動模型。當今,3D模型組立工具的應用,比起以往CAD工具已經更具方便與直覺,這些工具徹底地將設計師從基於2D繪圖模式的限制中解放開來。最近新的軟體應用能夠讓設計師更快速且更直覺地處理比以往更為複雜的空間構成。因而,大部分的設計師皆能在設計概念的構思過程中使用這些工具並組立他們的3D模型,而這些3D模型所產生的靜態彩現影像之外的便是效率的呈現。



        現今,我們體現到數位的設計環境在高抽象的CAD模式下型塑我們建成的環境,然而這種數位工具應被強化到設計程序的應用,而不該僅是關注在它的能力與直覺性,更且要能展現整體設計中建築表面材料的質感以及整體空間氛圍的層面,進而將光作用現象整合於設計的初始階段,並基於數位媒材的應用以強化空間具體化的能力並延伸加強設計的思維,重而根本地改變我們的基礎設計程序。我們相信如此設計程序的轉移將實質地改善傳統設計程序的操作慣性。



        然而隨著數位化與網路時代的發展,音樂、電影、媒體出版等都逐漸跟上數位化的同時,建築數位應用也在這一波轉型中產生了極大的變革。數位建築設計來自動態形式的轉化與形變,過程中,時間因素給予其多變且不確定的形態可能,豐富了建築形式的想像,但其無重力的數位空間與曲面材料的構造難度,卻也拉開了真實與數位空間的距離。作為新時代的新工具,數位媒材正在改變傳統建築設計的作業方式,但在電腦輔助建築設計上卻未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以經典建築先例為對象,應用數位媒材作為空間解析的手段,能讓數位建築設計今日的困境找到一條發展之路。數位媒材輔助建築解析與展演,無非就是想從新的應用工具找到另一種新的設計思維。而數位媒材作為建築先例解析與展演的工具,不但能夠彌補傳統空間解析深度的不足,又能跨越時間軸向限制,以交織、並置、參照等方式將不同的建築先例進行多面向的解析與展演,以獲得更多的設計想法並體現在往後的設計思維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卻也實踐了數位媒材輔助建築設計思維的目標。本書將就先進的數位媒材應用於Peter Zumthor/Therme Vals 澡堂之解析與展演,企圖以數位媒材再現與體現Peter Zumthor澡堂的空間氛圍,除了將作品進行議題解析外,並對應數位圖像格式的參照來建立數位空間展演的架構與內容。最終以數位圖像集成與展演光碟來體現數位媒材展演經典建築的目的,期望能為建築與數位媒材的應用尋找出一條可能的發展路線。







【目錄】 

導言

數位媒材與建築

Peter Zumthor

Therme Vals

   01.Site Implication

   02.Theme

   03.Composition of Space

   04.Duality

   05.Stone,Water & Light

   06.Plan

   07.View

參考書目與網站







【作者簡介】

林志峰

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都市設計碩士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著有《型構數位建築》(1999)一書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