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日本新銳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在思考現代建築之際,以16個關鍵字為線索來進行考察與現代思想等問題進行接軌,撰寫剖析之「當代建築輕理論」!
書名: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
作者:五十嵐太郎
作者:五十嵐太郎
審訂:曾成德
譯者:謝宗哲
尺寸:21cm高 x13.5cm寛
頁數:256
定價:300元
ISBN:9789867009883
初版日期:2010.01
平裝,黑白印刷
日本新銳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在思考現代建築之際,以16個關鍵字為線索來進行考察,
將建築與現代思想等問題進行接軌,以深入淺出的論述與口語化方式書寫。
內容主要特徵之一在於和建築的「歷史的觀點」及「現代的動向」間的銜接上。
涵括「關於形式與環境」、「居住,以及日本的這個空間」、「建築何去何從」的三大面向,再細分成「型態與機能、巴洛克、斜線與坡道、全體/部分、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住宅建築、身體、日本的(東西)、戰爭之影、Super Flat、歷史與記憶、場所與景觀、建築類型(Building Type)、情報(資訊)、媒體、透明性與映像性」的十六個章節。把現代建築理論各個面向上的重要議題,作了完整而明確的剖析與討論。
[目次]
中国語版序/五十嵐太郎
中文版序/五十嵐太郎
代序/曾成德--現代建築的標籤雲
第一部 關於形式與環境
01章 形態與機能-被裝飾的小屋或原野
02章 巴洛克-橢圓與裝飾
03章 斜線與坡道-運動以及地景
04章 全體/部分-Bricolage與Pattern Language、伽藍與市集(Bazaar)
05章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Manhattanism、Bigness、Junk Space
第二部 居住,以及日本的這個空間
06章 住宅建築-邁向無意識的深層
07章 身體-從柱子到 mobile suits
08章 日本的(東西)-Taut、彌生、繩文
09章 戰爭之影-廢墟的意象、代謝主義與人工地盤
10章 Super Flat-沒有差異的表層世界
第三部 建築何去何從?
11章 歷史與記憶-Modernism、Revival、保存
12章 場所與景觀-地域主義、場所精神、Dirty Realism
13章 建築類型-監獄與便利商店
14章 情報(資訊)-『看不見的城市』的交通
15章 媒體-雜誌、寫真、模型
16章 透明性與映像性-作為螢幕的建築
後記/五十嵐太郎
譯後記/謝宗哲
主要參考文獻
中国語版序/五十嵐太郎
中文版序/五十嵐太郎
代序/曾成德--現代建築的標籤雲
第一部 關於形式與環境
01章 形態與機能-被裝飾的小屋或原野
02章 巴洛克-橢圓與裝飾
03章 斜線與坡道-運動以及地景
04章 全體/部分-Bricolage與Pattern Language、伽藍與市集(Bazaar)
05章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Manhattanism、Bigness、Junk Space
第二部 居住,以及日本的這個空間
06章 住宅建築-邁向無意識的深層
07章 身體-從柱子到 mobile suits
08章 日本的(東西)-Taut、彌生、繩文
09章 戰爭之影-廢墟的意象、代謝主義與人工地盤
10章 Super Flat-沒有差異的表層世界
第三部 建築何去何從?
11章 歷史與記憶-Modernism、Revival、保存
12章 場所與景觀-地域主義、場所精神、Dirty Realism
13章 建築類型-監獄與便利商店
14章 情報(資訊)-『看不見的城市』的交通
15章 媒體-雜誌、寫真、模型
16章 透明性與映像性-作為螢幕的建築
後記/五十嵐太郎
譯後記/謝宗哲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版 序/五十嵐太郎
各位閱讀中文版的讀者們、大家好。
截至目前為止,筆者寫的幾篇論述性報導都曾經在包含中文的數國語言雜誌與書籍當中刊登出來。不過,個人的單一著作被翻譯成外文版倒還真的是頭一遭,因此,想藉著寫序的這個機會來做一下自我介紹。筆者於後現代思潮相當興盛的1990年代那時候開始從事建築史的研究,而90年代後半則開始致力於現代建築的評論及展覽企劃等相關工作。
因此,本書可以說是在思考現代建築之際,以16個關鍵字作為線索來進行考察的作品。主要特徵之一在於和「歷史的觀點」及「現代的動向」間的銜接上。毫無疑問地,當我們在思考現代的這個立足點上,歷史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把這本書拿來作為理解日本現代建築背景的讀本也是可以派得上用場吧。此外,本書內容並未侷限在建築領域當中。為了讓相關人文領域的讀者們也能夠閱讀,筆者在將建築與現代思想等諸問題進行接續的同時,都儘可能選擇了簡單易懂的辭彙來進行書寫。然後,對於電影及科幻動畫等次文化的大量參照也是本書的一大特徵。想必筆者出生於1967年、屬於「受次文化洗禮而長大的世代」的這個背景,會是最主要的理由。
這並不是一本類似所謂「教科書」之類的書籍。倒不如說是針對跨越了從工學到藝術等各種學門的建築這個領域(雖然這本來就是它的原貌)所做的各種論述,亦即一本具有高度雜食性的建築論。如果本書能夠作為一個契機,讓人們發現建築這個學問是可以藉由各種文化面向來進行思考而感到非常有趣的話,那麼相信這會是令人無比振奮而喜悅的。
這一次,由熟悉日本當代建築的亞洲大學助理教授--謝宗哲先生將『現代建築に関する16章』翻譯成中文版、讓更多的人們能夠閱讀到本書,筆者藉此序對他表達誠摯的謝意。筆者從學生時代開始便經常背著背包到處旅行,環繞了亞洲各國,包括中國、香港、北朝鮮、泰國、尼泊爾、印度、印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謝宗哲先生的活動據點—台灣。
過去主要是以參觀古建築與近代建築所做的訪問活動,然而最近的旅行則轉變成以視察現代建築為主要的目的。實際上,在迎接21世紀的這個當下,亞洲是遠比歐美更處於刺激而充滿活力的狀況當中的。來自海外的建築家都紛紛加入這個戰局,除了野心勃勃的設計案開始一一被實現之外,各國也都開始有了新世代建築師的豋場。在這樣的一個契機之下,筆者對於本書能夠與更多在亞洲活之新讀者們見面的這件事,由衷地感到喜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