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當代台灣建築的阮式閱讀--《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



對台灣建築,最具人文氣息的閱讀法--
以《道德經》讀出「後921世代」建築師們,如何在跨越理念的向度中、萌發秀異的空間美學

台灣當代最重要的建築評論家阮慶岳,長期來關注台灣以及東亞建築發展現象;
本書是繼《弱建築》後,第二部以《道德經》作為思考方法來閱讀台灣當代建築的評論書。

究竟什麼是「後921世代」呢?

以作者阮慶岳的說法來看,「也就是921大地震後,台灣中生代建築師發展的現象觀察。」
而這些中生代建築師,「出現在台灣最富裕活潑、也最民主多元的時刻,卻也是機會最匱乏的時刻。」
一方面在沒有政治、歷史包袱的開放環境中,得以尋求自我文化的主體表現,但也遭遇了台灣經濟的微型泡沫化、建築產業發展的停滯期。
有別於「前921世代」的謝英俊、黃聲遠、邱文傑、廖偉立等積極建立建築師與社會對話的主軸、確立台灣當代建築的主體這樣的路線;
「後921世代」展現出對「生態、永續」議題的積極回應,
並強調與既有環境接合、展現對環境細節的觀察力,細膩地回應使用者需求。

取從《道德經》中的一字,作者阮慶岳將之作為探討15位「後921世代」建築師的作為與作品的折返點──
既從這個字出發,作為探進作品與建築作為的理解並展開詮釋;
而所有的展開也回歸這一字來做為小結。

 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李祖原 建築師、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得主、2011美國Curry Stone獎得主 謝英俊 建築師 <專序推薦>
「如一棵樹你不去動它,它自會成長。
  
從老子的角度看,似不必多所雕琢,空間自然就會成長出屬於它該有的面貌。
  
這是自生的能力,不要去干擾它。
  
這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在不知不覺中,是切切實實的實踐了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老子的實踐者。」 --李祖原
「這些在曠野上呼喊的建築師,
  
他們一致的特性就是不從抽象的大論述著手,真誠地面對眼前的材料、質地、工法、風、光影……
  
真實地反應皮膚、眼睛、鼻子、耳朵的感覺,這或許是將現代建築落地生根的必經之路。」  --謝英俊


———●【書籍資料】
書名│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
作者│阮慶岳
譯者│阮叔梅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規格│17 x 20 cm│全彩│平裝│256
出版日期│2012.07.16
ISBN
9789866204517定價│400 NTD

博客

———●【作者簡介】

阮慶岳
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為開業建築師(美國及台灣執照),除教職外,同時創作文學、建築評論與策展。
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凱旋高歌》、《蒼人奔鹿》、《秀雲》等;建築著作包括《屋頂上的石斛蘭》、《建築師的關鍵字》、《下一個天際線:當代華人建築考》等逾25本。
曾獲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巫永福2003年度文學獎、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2004年亞洲週刊十大中文好書、2009年亞洲曼氏文學獎入圍等。
策展包括:《長安西路神話》、《黏菌城市》、《城市謠言:華人建築2004》、《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久違了,王大閎先生!》、《朗讀違章》、《人民的城市》等。
———●【推薦】

【推薦序】(節錄)
老子 釋建築 /李祖原

對於台灣的建築發展,阮慶岳先生在書中以五個歷史事件(甲午事件日本戰敗台美斷交解嚴∕921大地震)的關鍵點來切分其演化轉折,最後也因此有了對於「後921世代」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的探討。關於這點我是認同的,但前四次都是政治上的遽變引領社會民情朝不同的方向演變,唯獨921大地震是自然現象,在台灣千百年來地震不斷的循環發生,為什麼這一次卻是建築發展的分水嶺?我想重要的是921的發生,恰巧是在民國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末端,一方面是在長期而似無止盡的建設與破壞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千瘡百孔,一方面也是經濟與建築產業的成長停滯,讓年輕世代的建築師們有時間去思考與省思。正因為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轉而起身去追尋生態及永續的綠色建築,以更為謙卑的態度來面對自然界的反撲。我想這也是身為人類,在宇宙道德倫理的深層文化表現。
作為建築師,每個不同的時代皆有其特殊的議題要面對,史作檉在他的著作《極現與統合》一書中提到:「人類的文明發展是一種開放的還原系統」,我想也就是這一回事。文明不斷的開放發展,越趨向精緻準確的表達,如器物文明、文字文明與符號文明。所以存在即是本體,空間即是本體的表達,但此表達時間一久則容易流於形式、方法容易僵化;還原即是回歸本體,找回文明的源頭。開放與還原,需要革命性的大開大合,大開是面對議題,往前看;大合是回歸源頭,回到自體本身來。故老子以無我與無名作為還原的根本,因為還原,才能找回自己;找回自己,才能開放。
身處在這個世代,這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有其幸與不幸之處。容我引述一段阮慶岳先生的文字:「在現實的隙縫中尋求生存。這看似不幸的現實,反而給予他們體會現實的契機」。的確,因為「後921世代」沒有政治與歷史的包袱,不用因循苟且,不用衝撞體制,他們可以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對於現代建築社會的演變尋求自我文化的主體性展現,以具有在地性的作法,脫離傳統與權威,完全回到在地。同時在空間、美、永續、社會性與宗教性等各個面向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解答。在沒有壓力之下進行論述。能自在地活出自己、找回自己,這是他們幸運的地方。
【推薦序】(節錄)
落地生根的建築 /謝英俊

這是一本奇書,相信未曾有人如此全面性地用《道德經》來評述當代建築,「評」未必貼切,「述」確實是淋漓盡致,相信都超出這幾位建築師的想像,也算幫創作者做個宏觀性的梳理,畢竟旁觀者清,尤其是用《道德經》的神力來解碼。
這是一本難讀的書。十五位建築師,每位建築師的作品大多是小項目,小項目意味著創作者的揮灑空間大,探索的幅度寬,自然解讀不易,每位建築師的背景與碰觸的領域又不同,不像公認的大師作品,有成熟清晰的理路可循;當然作者評述的難度更大了,也只有阮慶岳有擔當地扛起這任務。
章節中對各個建築師背景與創作狀態的陳述,再到作品的描繪,都讓讀者能清楚理解,但開始用《道德經》來評述時,讀起來讓人膽顫心驚,常幫作者捏把冷汗,還好,都能峰迴路轉順利過關,而且會讓讀者打開未曾有過的視野,除了讚嘆《道德經》是無所不能的經典外,就是驚嘆作者的靈智與幽默。例如評述劉國滄的「墟」建築,他的作品除了有扎實的理路外,最迷人的是所呈現出的矛盾、異質、不穩定、迷幻、混搭疊加時空錯置,這在條理分明連在二元對立間都能找到圓融出口的《道德經》,應該沒輒了吧!?但作者用了「惚恍」,就像物理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撐起了看起來快被推倒的高牆。
———●【作者序】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台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阮慶岳
(節錄)

五個事件: 兼論「後921世代」的建築作為  台灣建築的現代性發展,自日治時期起已經逾百年,確實亟待各方認真面對。我在此想以歷史事件的關鍵點,來切分台灣建築發展的演化轉折,其中會以政治經濟的變化與社會意識的轉換為觀察處,作為一種閱讀台灣建築史的參考。
原則上,我將台灣現代建築依「關鍵事件」劃分五個時期,並分別簡單敘述如下。後段重點放在第五段時期,也就是921大地震後,台灣中生代建築師發展的現象觀察,作為本文時空涵構下的聚焦微觀處。  關鍵事件一 甲午戰敗日本殖民統治台灣(1895  台灣的現代建築發展,大約可以甲午戰爭落敗後1895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作為第一個可標記的起始點。在這之前,台灣的統治權數百年間幾度易手,多樣的文化影響各有餘蔭可尋;但對台灣的建設,可能始自於1862年開始的同治年間,因為開放通商口岸與洋務運動的發生,開啟了原本封閉的台灣社會。
戰後至六年代末期,第一批銜接的是隨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主要來自上海的建築師們,包括王大閎、楊卓成,與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張肇康、沈祖海,代表作品有王大閎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與1962年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合作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主要的建築思維,在於如何將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建築做連結,這本是極度困難的議題,再加以政治權力下的國族主義氛圍籠罩,且未能與本土的文化連接,使得路途崎嶇。王俊雄說:「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到,那是一個在威權統治下選擇不多的時代,與本土台灣之間的關係也被殘酷切斷,在缺乏真實脈絡支持下,運動者的困惑、折衷與躊躇不前,其實顯出時代的困難。」
關鍵事件三 台美斷交鄉土論戰全面啟始(1978  年代起台灣遭受到一連串國際政治局勢衝擊,例如與日本衝突的釣魚台事件、退出聯合國、與日本斷交,以及關鍵的197812月與美國斷交。郭肇立在〈戰後的台灣建築文化〉文章裡,對這樣動盪的時代背景,以及引發在文化上(包括建築)的全面衝擊,如此說明:「總之無可否認的是,台灣人民對鄉土主義的覺醒,是發生在這個敏感而騷動的七年代。……此時期的台灣鄉土建築運動與中國傳統建築熱烈相結合,缺乏直接對本土社會的省思與批判,而是溫和地、浪漫地抒情懷鄉,族群之間沒有藍綠意識型態,在思古幽情的台灣古厝上,共同尋求『中華文化』的慰藉。嚴格地說,七年代台灣的鄉土建築運動是文學性的,他們並未真正關懷培育本土建築設計。」
這些內部的能量與矛盾,醞釀著文化「自體」何在的質疑,與期待再定義的社會需求。八年代起,建築業受到資本主義及商品化的衝擊日增,後現代主義風格為體、意圖尋找與中國或台灣本土的連結,成為發展主流,這可以李祖原的「宏國大樓」(1990)、「大安國宅」(1984),及漢光漢寶德的「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為代表。建築風格也見到原本多用於政治權力的傳統建築語彙,被大量轉用到商業與民間建築上,可視為一種對符號與道統的破解與下放。   關鍵事件四 政治解嚴多元文化全面蓬發(1987  年代啟始前,台灣政經環境有著劇烈的轉變,包括1987年解除台灣地區戒嚴、1988年解除報禁、1989年開放政黨的組設、1991年核准新銀行設立等,鋪陳了一個鼓勵建築美學百花齊放的政經環境。
對在地價值的重新認知及公民意識的崛起,配合逐漸浮現的經濟泡沫化現象,讓建築師們(譬如謝英俊、黃聲遠)得以再審視現代建築應如何作為。羅時瑋在《擾動邊界》的導言裡寫:「於是,有一種『在地的』感覺浮現出來,這可以有好幾重的意義,一個正面的涵意是『活出自己』,這是相對於全球化、國際化而言,一個區域整體文化上的訊息,感覺到一種自己特有的、可供作文化認同的部分逐漸清晰起來,可以比較自信地觀看自己的處境與問題,也可以說逐漸形成一個能夠論述自己的條件與氛圍。」
指出「一種自己特有的、可供作文化認同的部分逐漸清晰起來」,也就是說,這時期的建築發展已逐漸擺脫戰後被禁錮已久的「現代與傳統」論爭,釐清八年代以降建築與商業的模糊關係,更直接回答公民權力興起後的社會需求,也藉此建立台灣當代建築的在地面貌。  關鍵事件五 921大地震生態、環保與微觀的萌芽(1999  921大地震對台灣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除了生命財產的損失外,人們開始意識到對自然環境的長期摧殘與反撲,也經由面對生命的渺小脆弱,瞭解到存在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這時期,台灣同時經歷了經濟的微型泡沫化,時間約在19952005年間,案源與案量大幅削減,造成產業發展的停滯。
這樣的困境同時提供了建築界省思的機會,若以日本為例,許多成長於經濟泡沫期的「後泡沫世代」(Post Bubble Generation),因為失去大型事務所與商業市場的庇護,只能在現實的細縫中尋求生存。這看似不幸的現實,反而給予他們體會現實的契機,因此當大環境好轉,面對重現的權力結構與機制時,不僅懂得自我拿捏位置,對於建築的信仰何在,也顯得從容自信。以及,日本建築過往的英雄大師時代終得暫時告終,常民與平凡的小建築,可以有著全新的時代意義。
台灣在經歷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也引發建築界內在的辯證與矛盾,譬如對在地與全球的思考,以及對建築與文化、社會與現實的關連何在,都做出各樣的反思與檢討。若以1999年的大地震為劃分點,「前921世代」的謝英俊、黃聲遠、邱文傑與廖偉立,準確地思索如何由過往追求文化符號或扮演全球化系統的角色位置,轉向到了建立建築師與社會現實積極對話的主軸,並確立台灣當代建築的自體可能。
同時間,「後921世代」逐漸成形,包括劉國滄、張淑征、孫德鴻、吳武易、黃瑞茂、林友寒、姜樂靜、徐岩奇、張清華郭英釗、楊家凱、黃明威、葉熾仁、黃謙智、洪育成、甘銘源李綠枝等人,展現繽紛多元的面向。這整批人在教育成長的背景上,顯露出相對於前世代更為多元的色彩,除了留學國外再返台者依舊蔚為主流外,也有全然接受國外建築教育的張淑征、黃謙智,更有益發茁壯的本土建築力量顯現,譬如劉國滄、吳武易、黃瑞茂、姜樂靜、甘銘源李綠枝等人,值得重視。
我將延續先前對老子價值系統的思考,針對五個建築的基本議題,包括空間、美、社會文化、永續與宗教,來作出我對他們的思考與觀察。
———●【目錄】

06

老子 釋建築李祖原
INTERPRETATION ARCHITECTURE
C. Y. LEE
14
落地生根的建築謝英俊
ARCHITECTURE THAT TAKES  ROOTS
 
HSIEH YING-CHUN
20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台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阮慶岳
FIVE ISSUES AND FIVE INCIDENTS:  TWO WAYS TO EXPLORE  TAIW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ROAN CHING-YUEH
45
明建築  孫德鴻 
ENLIGHTEN ARCHITECTURE
SUN TE-HUNG 57 樸建築  黃瑞茂 
PLAIN ARCHITECTURE
HUANG JUI-MAO 75 始建築  葉熾仁 
ORIGIN ARCHITECTURE
YEH CHIH-JEN (b.k.) 89 根建築  甘銘源 李綠枝 
ROOT ARCHITECTURE
KAN MING-YUAN & LI LU-CHIH 105 間建築  吳武易 
BETWEEN ARCHITECTURE
WU WU-I 119 無建築  林友寒 
WITHOUT ARCHITECTURE
YU HAN MICHAEL LIN 133 混建築  姜樂靜 
FUZZY ARCHITECTURE
CHIANG LE CHING 147 益建築 洪育成 
BENEFIT ARCHITECTURE
HUNG YU CHENG 161 廣建築  徐岩奇 
BROAD ARCHITECTURE
VICTOR Y. C. HSU 175 易建築  張淑征 
SIMPLE ARCHITECTURE
GRACE S. CHEUNG 189 窮建築  張清華 郭英釗 
POOR ARCHITECTURE
CHANG CHING-HWA & KUO YING-CHAO 205 明建築  黃明威 
BRIGHT ARCHITECTURE
HUANG MING-WEI 219 謙建築 黃謙智  
MODESTY ARCHITECTURE
ARTHUR HUANG 231 餘建築  楊家凱 
TRANQUIL ARCHITECTURE
KYLE CHIA-KAI YANG 245 墟建築  劉國滄 
RUIN ARCHITECTURE
LIU KUO-CHANG
———●take a lo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