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破報書評】我們需要批判的攝影理論/陳佳琦

原文出處:《破報》

文/陳佳琦

書名:再寫攝影
作者:郭力昕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影像傳播學者郭力昕不是一個多產的評論者,但卻可能是對台灣文化界近幾在攝影與紀錄片問題的反思上,影響最深刻的一位。最早是於八、九〇年代之交在報章撰述媒體生態與電視文化議題,郭力昕強烈批判黨政對媒體的干預,批評電視節目對商業、美式價值與性別刻板的不加反省。後來,《人間》雜誌出身、本就對攝影有著濃厚興趣的他,開始撰寫攝影文化評述,1998年的《書寫攝影》是當時少見的攝影文集,開篇第一章即對以郎靜山為代表的戰後攝影文化,提出強烈批評。這對當時對攝影初感興趣的我是一顆震撼彈,從中始認識了何經泰等重要攝影師,粗淺接受些西方脈絡下影像思辨,更理解到由於長期欠缺攝影理論的引介與建立,以致當時的攝影討論往往僅止於沙龍美學或器材技法,可說是第一本將我從「攝影等於玩相機」的困惑中解救出來的論集。

隨後,受到西方對人道英雄式攝影的批判之啟示,郭很早意識與反省到長期佔據本地影像主流的濫情文化問題。1999年的〈從阮義忠的攝影談起:告別不了的濫情主義文化〉一文,對阮義忠的影像作品提出了至為嚴厲的批判,除了質疑其作品中的城鄉對立簡化思維外,更試圖將問題提升至社會集體濫情文化氾濫的核心。乍看火力猛烈又具針對性,實則可見郭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所進行不簡化偷懶的長論,目的不在咎責攝影師個人,而是展現了追索當代文化現象的一種理性態度,這條思索基調,延伸到他後來對《生命》、《水蜜桃阿嬤》和《±2℃》等氾濫的紀錄片濫情現象之批評。郭以為,藝文工作者長期以來不加反省地製造感動論述,映現的正是思想與創作能力的貧乏,這類影像不僅無助認識問題,也阻礙了從現實批判中所能產生的進步與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