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閱讀都市夾縫空間中的人情與氣息—《朗讀違章》


當代亞洲都市裡的隱匿秩序,來自日常最自然需求的紋理

「違章建築」是從都市夾縫中長出來的庶民生活體現,它是人民的建築,勾勒出底層常民真實生活的紋理;它也是與人民站在一起的一百種方式,是從人的身體與生活出發的延伸。它是非法的小革命,是暫時的、游擊式的,卻萌生處處從不曾休止。它是都市底層生命力的成就具型。

由阮慶岳策展、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的「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由王澍、謝英俊兩位建築師分別在城中藝術區的屋頂與後巷,以可快速拆卸組裝的木構與利用常見的鋼管鷹架,各設計了〈亦方亦圓〉、〈後巷桃花源〉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在時間縱深上延續了兩位建築師持續以來的設計哲學,在空間的幅度上也不只呼應台北、台灣城市的違章現象,也呼應了隱藏在亞洲都市中的生活秩序。


本書不只收錄展覽紀錄,而是從展覽作為核心出發,耙梳兩位建築師的代表作品與哲學,並邀請Marco Casangrade、褚瑞基、顏忠賢、巫祈麟、吳介禎等五位建築師與建築評論人與作品對話,試圖在展覽結束之後,透過書籍的形式持續激盪出從「違章」出發的能量,在這本書中,我們從朗讀違章做為起點,進而閱讀違章,閱讀一種自下而上的空間生產/伸展哲學。


因此書中另以小冊收錄由建築師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的研究生汪凝、李墨針對台北違章的進行空間、物質性及環境關係等三個層面做成「違章三法」分類研究,為閱讀都市中的違章提供了清晰的理路取徑。


兩位參展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
2011年甫獲頒以人道主義關懷著稱的美國Curry Stone設計獎。從台灣九二一震災開始投入災區家屋重建,參與包含中國大陸四川大地震、台灣八八水災等,長期致力於自然災後的重建工作。相比於蓋豪宅,他關心的始終是「70%人類的居所問題」。

──中國建築師王澍,
曾獲2010年度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作品〈衰朽的穹隆〉獲特別榮譽獎。他將工作室取名為「業餘工作室」,認為「建築設計只應該是一種業餘活動,生活永遠比設計更加重要」。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現代與懷舊的混搭生活—《柏林,家的私設計》



感受柏林的生活意趣--
看柏林人如何將歷史融合入生活空間一起混搭!


本書是 Editions de Paris 家居風格.私設計系列的新作,介紹以德國柏林為據點、包含雜貨設計師、畫廊經營者、咖啡館經營者、時裝與配件設計師、家飾雜貨鋪老闆、藝術史研究員、建築師、造型設計師、作家、老師、藝術家、記者等等的創意人家居空間。

內容中揭露這些創意人們如何將興趣、工作與生活完美結合,每個人的家中都展現一種充滿了手工質感的生活巧思;而過去東西柏林分裂的歷史,也成為柏林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特別喜愛簡稱為DDR或GDR的舊東德製品,並將其溫暖的懷舊氣氛,混搭現代物品家具,一起佈置現代、復古、簡潔、時尚、浪漫、鄉村、童趣等多種類型的日常美學。

而擁有悠長歷史的柏林裡,有著不少由百年歷史老房子改造而成的現代家屋,書中一一配置了改造後的平面圖,展現出以生活型態為主的空間格局規畫巧思。


● 多家柏林當地熱門精緻家飾好店!店內的熱銷商品種類、價位、店鋪連絡方式、營業時間等通通找得到!
● 對於喜愛逛街挖寶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了跳蚤市場的尋寶地圖!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Q::田園城市發行人陳炳槮│《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

去年9月創刊的《攝影之聲》是近半年攝影出版裡不能不關注的大事之一,終於台灣又有了屬於自己的攝影刊物。第三期的《攝影之聲》採訪了田園城市發行人陳炳槮先生,也是陳先生第一次在攝影相關的媒介上完整地談及對攝影出版的看法,包含了理想面與現實面的衝突。全文獲《攝影之聲》同意轉錄如下,與田園城市的讀者們分享。
也希望大家到書店翻翻、支持一下
第三期以「走出現實 Walk out from reality」為主題的VOP喔!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 (Jan/Feb 2012)
Q :: 陳炳槮




創辦於1994年的田園城市,是台灣喜愛設計與藝術書籍的讀者一定熟悉的名字。近年開始涉足攝影出版的田園城市,在一向低迷的台灣攝影集銷售市場中,卻是少數持續與台灣攝影師合作、發行不少個人攝影集的出版社。究竟台灣攝影書出版的前景如何?市場面對著什麼難題?我們與田園城市的創辦人陳炳槮面對面,談談他在出版第一線的觀察。
訪談、攝影 / 李威儀
Interview & Photo by Wei-I Lee


- 台灣近年引進不少日本明星攝影師的作品,掀起了一波攝影書籍的出版風潮,攝影類出版好像愈來愈熱鬧了嗎?

陳:沒錯,這幾年因為引進了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和蜷川實花等已有市場知名度的藝術家,包括一些他們的翻譯書籍,以日本的攝影風潮帶動了台灣市場。這波由翻譯書帶起的跟風,就市場而言或許有正面意義,至少帶出了一些可能來,讓大家開始關注攝影這一塊,但是翻譯書相對上是比較容易做的,雖然可能帶動攝影書的市場,但把攝影書當商品在操作的,不一定是當文化在栽培。對我來說,值得思考的是,大家都這樣做的時候,我要選什麼來做。
攝影的層面很多元,台灣也不能永遠只停留在入門,或者總是介紹相機機種和拍攝技巧,那麼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層次,但多數的出版都只想重覆這個層次的東西,因為它最簡單,因為看得見的大眾市場就在那裡。但其實市場不應該是這樣,而是有些東西是給這些人,有些東西是給那些人,這樣市場才算成熟。出版也屬於文創,以文創事業來講,我認為沒有獨特性根本就走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