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Q::田園城市發行人陳炳槮│《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

去年9月創刊的《攝影之聲》是近半年攝影出版裡不能不關注的大事之一,終於台灣又有了屬於自己的攝影刊物。第三期的《攝影之聲》採訪了田園城市發行人陳炳槮先生,也是陳先生第一次在攝影相關的媒介上完整地談及對攝影出版的看法,包含了理想面與現實面的衝突。全文獲《攝影之聲》同意轉錄如下,與田園城市的讀者們分享。
也希望大家到書店翻翻、支持一下
第三期以「走出現實 Walk out from reality」為主題的VOP喔!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 (Jan/Feb 2012)
Q :: 陳炳槮




創辦於1994年的田園城市,是台灣喜愛設計與藝術書籍的讀者一定熟悉的名字。近年開始涉足攝影出版的田園城市,在一向低迷的台灣攝影集銷售市場中,卻是少數持續與台灣攝影師合作、發行不少個人攝影集的出版社。究竟台灣攝影書出版的前景如何?市場面對著什麼難題?我們與田園城市的創辦人陳炳槮面對面,談談他在出版第一線的觀察。
訪談、攝影 / 李威儀
Interview & Photo by Wei-I Lee


- 台灣近年引進不少日本明星攝影師的作品,掀起了一波攝影書籍的出版風潮,攝影類出版好像愈來愈熱鬧了嗎?

陳:沒錯,這幾年因為引進了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和蜷川實花等已有市場知名度的藝術家,包括一些他們的翻譯書籍,以日本的攝影風潮帶動了台灣市場。這波由翻譯書帶起的跟風,就市場而言或許有正面意義,至少帶出了一些可能來,讓大家開始關注攝影這一塊,但是翻譯書相對上是比較容易做的,雖然可能帶動攝影書的市場,但把攝影書當商品在操作的,不一定是當文化在栽培。對我來說,值得思考的是,大家都這樣做的時候,我要選什麼來做。
攝影的層面很多元,台灣也不能永遠只停留在入門,或者總是介紹相機機種和拍攝技巧,那麼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層次,但多數的出版都只想重覆這個層次的東西,因為它最簡單,因為看得見的大眾市場就在那裡。但其實市場不應該是這樣,而是有些東西是給這些人,有些東西是給那些人,這樣市場才算成熟。出版也屬於文創,以文創事業來講,我認為沒有獨特性根本就走不出去。



- 畢竟不是所有出版社都會扛著文化使命,市場大小的確很容易左右出版的方向。

陳:對,但這是態度的問題。如果是以短利取向順著熱潮做,就不會思考這個市場還有什麼其它可做的。這是有使命的問題沒錯,不過我認為做出版不能永遠預期市場就是這麼小。如果大家只是看到市場這麼小就不敢做,就像公部門也因為覺得做某些事很花錢又花時間,就認為還不如補助嘉年華會式的活動,讓政績一下就能被看到,這樣一來就不可能會有累積的機會,而缺少這些機會的話,就不可能成長了。所以我們在做的,就是要累積經驗、嘗試膽量和挑戰自己。

- 對於最近台灣自己的攝影集出版,你有沒有什麼看法呢?

陳:這幾年我也在看為什麼台灣的攝影集市場沒有起來,我認為第一個原因就是Quality (品質) 完全不對;其次則是在選材上,太多作品都侷限在作者自己很個人的東西,對於社會沒有特別的連結,不一定會與讀者溝通,讀者也因此難有更多的回響。
現在的出版門檻並不高,只要找到管道關係或能夠自費的作者,馬上就可以出書。加上現在的設計這麼厲害,每本書都青春洋溢的,要出一本書並不難呀。但一本好書的出版過程其實有很多專業,創作者往往只會看到他自己的作品,卻不一定看到書與社會的聯繫,那就只能自爽而已了。

- 你對攝影作品的偏好是怎麼樣的呢?

陳:我比較喜歡帶有人文色彩的攝影作品。我覺得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人而開始的,所以我關注人的問題。雖然有些人會和我說:「啊,你要做這個才會賺錢、做那個成本才會低」,但我的出版重點在教育,這也是我對出版的態度。所以我在選擇出版的時候,會希望一本書要有人文和思想,因此即使是論述的書,也可以出版。

- 你通常會怎麼看年輕創作者的作品?什麼樣的作品會讓你看了會想為他出書?

陳:很難設一個普遍的標準,通常會看創作者有沒有讓我們覺得特別的地方,主要也會觀察一個創作是否有可思考之處,再來則是作品展現的品質,會針對這些方面進行討論。我們希望看到獨特的作品,而不是重覆大家都在做的事,人文內涵也會是考量。我同時也會觀察一些得獎作品,看他們為什麼會得獎,還有獲獎的創作者是否也和我們的味道相近。有些作品雖然得獎,但和我們不一定對味。

- 2009年的時候田園出版了徐聖淵的《Strangers》,當時他剛以這個拍攝漂亮女生的系列,獲得了法國PX3攝影獎,在田園為他出版這本攝影集,加上主打台灣攝影師獲國際肯定的宣傳後,讓PX3攝影比賽在台灣開始熱門起來,成為不少攝影創作者熱衷投稿的獎項,甚至後來有些出版社或個人,同樣也以作者曾在PX3獲獎來行銷,田園的影響可謂不小,當初出版《Strangers》的想法是什麼?

陳:作品好壞我不敢講,出那本書時,有幾位老師和我推薦他,主要是覺得好不容易有台灣年輕人在國外的攝影競賽得獎,是很難得的事,這種事以前也很少被報導。我當時想嘗試看看,並刺激一下攝影創作,那時有股熱血,認為要給年輕人機會呀!像這樣的年輕人,得獎之後要怎麼辦,雖然照片放在網路上也可以,但攝影作品還是要有印刷的品質,照片不能老是在網路上看。那時就是以這樣的熱血去做的。

除了希望鼓勵在國外得獎,又想繼續走攝影之路的年輕人,出這本書也是個試金石。當時我也認為他還是會走創作方向而不會商業化,也請教過幾位老師,覺得他拍的其實還不錯。不過後來就像你講的(笑)。我們知道這只能做一次,畢竟很多人都在拍美女、拍漂亮妹妹,這不是長效型的。當初我們出書的想法,第一是鼓勵,第二是雖然知道這種類型的照片很多人拍,但出書要達到一個Quality,態度、想法才會出來,作品才會更好。

- 我想這個鼓勵完全達到了目的,但似乎愈來愈多人把這個獎項當成了指標,或許還是出書的門檻。

陳:對,大家後來就一窩蜂去了。不過我在意的是有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態度,我雖然把書出了,但真正的用意是在鼓勵,得獎受到肯定代表有了Quality,出版出來的東西也要有Quality,未來其它年輕人也才能有一個參考。

- 台灣後來陸續又有不少人得了PX3獎,你現在再看PX3出來的作品覺得如何呢?

陳:哈哈哈......。不過後來我在想的是,那是一個出發點,現在我們要慢慢回到我們出版的核心,回到人文的部份。一個階段已經結束,要和別人競爭也和自己競爭,我不做同樣的事情,一個階段夠了就好。所以後來我們開始出論述。我看了一些市面上的論述書,其中不少設計、印刷、包裝都不夠好,沒辦法把文章襯托起來,很可惜。另外我還是強調台灣的出版要走入國際,如果不把台灣的東西做出來,一直做國外翻譯書,像台灣做森山大道,國外如果也想做森山,會直接去找森山大道,不會來台灣找我們呀,那台灣的出版就只能侷限在自己的市場而已了。

- 去年田園出版了曾敏雄和陳順築的攝影集,市場的接受度如何呢?

陳:市場接受度其實平平,但藝術類的書籍都需要時間,文化的東西也急不得的。曾敏雄的部份因為在印製上有些歧見,導致印出來的成果不如預期,結果我們和他自己都不大滿意,有點可惜。陳順築的作品藝術性強,但因為開本大,加上量的關係,單價還是較高。所以有時候我也建議藝術家,可以多去嘗試接觸另一塊市場,避免只出高價位的書,因為這些書雖然真的很不錯,但也真的不便宜,這樣一來讀者就很難下手。有些書如果能把價格壓下來,讓更多人可以接受,那讀者就能隨著你的腳步慢慢成長。

- 那麼如何降低成本讓價格下降?

陳:不要做那麼大本嘛!(笑)

- 藝術家可能會覺得這樣視覺上少了一點震憾和份量,或者也會認為書的價格變成兩、三百元也影響了身價吧?

陳:對,那可以做兩個版本呀。有的作品的確可以做大開本,但要讓讀者可以接觸到還是很重要,我認為這樣才會帶動你的粉絲,不能永遠讓他們感覺「我喜歡你的作品,但我買不起你的照片,也買不起你的書」,那就太遙遠了。買得起和精緻感可以並存,但如果只想把書當成藝術品在操作,那永遠無法培養消費者,讓他們跟著你成長。
藝術家應該想辦法將他的作品價值保留,但同時也轉換成更親民的樣貌。如果沒有這個觀念,那很可能就會停留在同一個層次裡,假如市場沒起來,就容易被卡死。現在攝影集不是沒有市場,但就因為價格的問題,所以難以形成一股熱度。為什麼張雍可以起來?先不評論他的作品,但至少我們幫他把書的基礎打好了,效應就會起來。但許多資深攝影家對於攝影集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要改變觀念並不容易。

- 這麼說來,台灣攝影書市場的經營,價格是一個主要關鍵嗎?

陳:價格絕對是一個主要關鍵。例如張雍的攝影集《波西米亞六年》和《蒸發》,我們定價約是三百多塊,當初也是希望栽培新人和試著開發市場,雖然也有人認為他當時在兩本攝影集中的拍攝方式並不算新,我也了解,但我認為我們自己的人在拍台灣很少看到的題材,還是特別呀,就這樣很簡單的出版想法,書的單價也不高,後來就將他帶起來了。

- 田園在攝影集的出版計畫上是怎麼進行的?像2010年出了曾敏雄和陳順築的攝影集後,2011年好像沒有攝影集的出版。

陳:2011有幾個案子有時間性的問題所以先做,因此其他計畫就往後推了。我們做為比較嘗試性的出版單位,常常可能會有很多變化,也必須保持彈性。例如這次姚瑞中的《海市蜃樓II》進來得比較突然,但必須趕上時間出版,原訂要出的攝影書就延後了。

我理想中是希望一年能出兩、三本的論述書,但光靠台灣的論述好像比較難,能寫文章的人不多,雖然也不是沒有人寫,但整體完成度比較弱。國內很多作者我也曾邀稿,但寫文章相對簡單,要累積出一本書就比較難了。我們現在出論述書,也是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大家知道論述書的出版是可行的,或許這樣也能吸引到我沒注意的作者,讓他覺得還可以直接來提出版計畫。另外,攝影集也希望一年能有三到四本,因為攝影集有不同的層次取向,有像陳順築的層次取向、也有像張雍的或其它年輕創作者的取向等等,攝影出版應該要很多元,市場可以找到許多空間填補。

- 應該有很多人會和你推薦自己或別人的作品吧。通常你會怎麼處理呢?

陳:會看心情......哈哈哈,開玩笑的。通常會和我們的美編一起討論,他們可以在影像與文化內涵的層次上給予專業意見,而我則會評估市場性,所以會多方面整合看法,在企劃的時候,就會與作者討論看看可以怎麼做,然後持續溝通。

- 田園和攝影家的合作通常是怎麼樣的?

陳:攝影家和藝術家都有「龜毛」之處,在出版上,如果互相尊重專業,多溝通就好。一開始合作的時候,藝術家當然都會因為覺得這是他的作品,所以在印製上就會很難放手,甚至會只以他以前的經驗來做,但通常這樣出來的書不一定對味,而不對味的書,市場就不會買單。所以要多溝通。而我們在製作書的過程也會讓藝術家參與,透過參與也希望能使他更熟悉整個過程和了解各種專業知識,以後他也可以做為出書的參考。

- 就目前來說,你有沒有比較欣賞的台灣的攝影家,最想出版誰的作品?

陳:(陷入長考)。一下說不上來,也有很多還在接觸,嗯,他們都很不錯,但我會覺得我與不少攝影家是有出版操作層次的問題。我和他們的想法不同在於,許多人還是希望攝影集就是要做成精裝的大開本,而我則是希望能帶進教育功能,因此在出版上要更親民一點,要能讓讀者接近。如果是看到別人都是精裝大開本,然後也總是以這個類型來思考,那就會有成本和市場反應的問題。

- 就台灣的書市而言,定價多少會是市場較難跨越的門檻?

陳:七、八百元左右就會比較困難。一千元以上的書,銷量就會很少了。出版社的難處在於要顧及品質也要承擔風險,但價格高的書,市場是容易有困難的,就可能會需要作者承購或分擔一些成本,彼此有這樣的認知,可能性才有,如果光靠出版社,就會很辛苦,因為成本太高了。

- 現在的出版市場是不是很競爭呢?

陳:嗯,競爭又危險,因為操作過度了。加上現在大家要出書或做設計都很容易,但經驗和深度卻不容易看到,出來的東西就很難好。我的態度還是認為要把事情做好做對,那麼不一定要花俏的宣傳,讀者也會看得到,因為我們的讀者所要的東西,和一般讀者也不一樣,比較不會要消耗性的消費,而著重感受性與精神層次。我自己對攝影出版市場的態度是要長久累積,相對是要拉長時間的,透過這些書的出版去滿足讀者,才能產生長遠的效益,這是一定要做的。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Issue 3)
http://www.vopmagazine.com/
https://www.facebook.com/vopmagazine
--
陳柄槮,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創辦人暨發行人,1960年代出生於台南,1985年開始投入出版事業。1988年與人合作成立出版社,直至1994年自行創辦「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自建築、景觀領域的書籍逐漸擴大出版範疇,目前田園城市的出版類型涵括設計、藝術、攝影、電影以及生活風格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