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o+h 新書座談全紀錄】-1

《o+h 2006-2011: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這本書,是田園城市第二次嘗試直接在台灣製作、印刷日本建築師的第一手作品集(之前第一本嘗試是山下保博建築師的《《天工人Atelier Tekuto: Listen to the Materials》》),並非透過翻譯,而是能夠直接與建築師們溝通,將他們的完整概念第一手直接在台灣呈現。

這次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o+h作品集更特別的是,o+h事務所即使在日本都還沒出版過屬於他們自己的正式作品集。一方面因為兩位建築師都還很年輕,一方面完工的作品也並不多。然而在他們所設計的不管是裝置也好、還未能實現的別墅住宅作品也好、畢業作品也好,都帶給人相當新穎的空間感。相對於一本總結性的作品集,這次的《o+h 2006-2011》更像是一個逗點,以及「由此開始往前看」的起點。

也因為附有這樣不同於以往所認知作品集的意義,這次在書籍的形式上也採用輕巧、素淨的小開本形式,目的也是希望能夠與讀者溝通「另一種作品集」的形式與意義,並且透過這種形式與意義完整呈現o+h的風格與精神,以文字來命名,或許也就是「感受性」這一回事。這也是搭配《o+h 2006-2011: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書籍出版,謝宗哲老師在田園城市藝文空間策的小型展覽,名為「知覺的傾訴」之故。

在新書座談當天,大西麻貴建築師也向我們揭露這樣一種獨特的感受性格是如何發展,並且一一地告訴我們每一個發想背後的浪漫物語。

--------------------------------------------------------------------------------------------


展覽講座--自然系之「知覺的傾訴」建築展對談暨簽名會

主講人:大西麻貴(o+h architects 共同主持)
    謝宗哲(策展人、亞洲大學助理教授)
講座時間:2012.10.21 Sun. 
講座地點:URS21 中山創意基地(台北市民生東路1段21號)

--------------------------------------------------------------------------------------------


謝宗哲:(以下簡稱謝:)
非常歡迎各位貴賓來到URS21中山創意基地。今天非常開心在星期天的下午還有這麼多熱情的聽眾朋友、年輕學子甚至我的老師褚老師,以及一些建築夥伴們都來到這邊。這場大西麻貴小姐的演講會,主要一方面是因為從10月底一直到1111號為止,我們有一場這個自然系建築「知覺的傾訴」這樣一場小型的展覽,正火熱的在田園城市的藝文空間進行中,如果來到現場的朋友還沒看過展覽的話,那也很歡迎在今天的演講之後繞到田園城市去看。

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搶先在日本的出版社包括新建築、GA還有彰國社之前,率先出版了大西麻貴的作品集。為什麼要出版這本作品集呢?其實始作俑者就是我。根據日本權威評論家們的說法,大西麻貴小姐是繼妹島和世、乾久美子之後,極度被看好且眾所期待的一位明日之星。如果你到田園城市去看,就會發現這些小小的作品們已經綻發出很耀眼的光芒。

大西小姐在上個禮拜也跟伊東豊雄、隈研吾還有藤本壯介、平田晃久、塚本由晴等一起被智利的某個基金會邀請到那邊去做一個綜合開發案,儼然已經算是代表日本年輕世代建築師的一位,並且在這個陣容裡1983年出生的她是最年輕的。

我們希望在這樣子的場合裡一起來分享大西麻貴的創作歷程讓國內的年輕學子以及一起為建築在打拼的伙伴都能夠有一些共享的價值。接下來就要把時間交給大西麻貴小姐來跟大家一起享受這美好的午後

大西麻貴:(以下簡稱大西:)
謝謝大家今天特地感過來參加這個演講。雖然今天o+h的另一位建築師、也是我的重要建築夥伴百田有希沒有辦法到場,但能出版這樣一本精彩的書,我們心中充滿著滿滿的感激。

坦白說我跟百田是剛剛出發的年輕建築師,其實還不到真正能夠出書的身分,但是非常感謝田園城市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對全力以赴促成這個合作的謝宗哲先生也要致上深刻的感謝之意。

首先,我希望可以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概念。

看到這本書其實你可以發現就是它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在於內文頁突露出精裝硬殼的部分,突破了一般來說一本書會一個完整硬盒子呈現的做法。這是我們為了特別要呼應我們建築中一些思想跟論述,所思考出來的呈現形式。田園城市的伙伴非常細心製作出特別讓硬殼與內頁得以呈現出兩種異質觸感的成果,讓我們感到非常興奮也非常感激。



而這次的在田園城市藝文空間的展覽,以「知覺的傾訴」這樣一個非常迷人字眼為標題,我們想要用這樣一個標題來做為今天演講的開始。這個是我們事務所的照片。大概是從大學四年級開始,我就跟我的夥伴百田有希開始一起做設計,一直到現在我其實也沒有到任何事務所去工作,而是選擇開始我們自己的工作室來進行設計活動。



那麼首先我想就我個人就到底為什麼開始喜歡建築,而決定走上建築這條路的這個部分來開始談。在我中學二年級的時候去了一趟歐洲旅行,那一次與高第所設計的聖家堂教會的相遇是一個很關鍵性的時刻。

聖家堂讓我個人覺得非常感動的地方是在於高第已經過世了,但是直到現在仍然有數十人以至於數百人在繼承他的遺志,延續了他對建築的熱情,不斷地持續在進行這個建築的建造,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當然現在聖家堂所長出來的樣貌,跟當初高第在死前所想像的最終姿態其實不見得一致,但是也許那已經不太重要,反而是說在在他之後大家都還想要去繼承他的想望,然後持續蓋出這樣精采的作品,這件事本身已經非常使人震撼。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建築設計時的想法並不是絕對的,其實最後建築是必須要訴諸眾人之力一起來完成,並且必須一起共享某些價值地持續執行、完成它。建築是這樣一件事。

更具體的來跟大家分享我們在做設計時到底都在想些什麼事情。具體來說有這三點:

第一個是關於建築佇立的姿態
第二個是關於它的形式跟質感的關係是如何產生
第三個則是二種完全不同的異質性物體彼此對峙狀態的塑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