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推薦序】記・一個山中的故事



【本文為《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推薦序】

文/謝英俊


故事源於一個奇特的交易,必須實際參與我們在四川汶川災區的重建工作,是阮慶岳老師收研究生廖惟宇的條件,小宇是他的暱稱。幾年過去了,跟我們災區重建有關的人提到小宇就有講不完的故事,至於他的真名應該沒幾個人記得。一個散漫猥瑣的台灣都市文青出現在這場域似乎有點格格不入,與同時加入我們團隊的大陸文青之間的互動也算是時代的巧遇,他們經歷了人類史無前例規模宏大慘烈無比的災後重建,其中發生的大小事,他用流暢的文筆記錄了下來。

這本書是依據他論文文本整理刪改而成,相信這論文的評審教授們應該搔破頭皮,不知如何評。但這不是第一例,許多寫與我們工作相關的論文,也都被「事件」的情境所吸引,建築專業的評述大多輕輕帶過,但只有小宇將它改寫成精彩的「故事書」。

論文弱化對我們工作專業的評述也有好處,否則得不斷地改寫。有許多論文都遇到同樣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的建築作為跨越幅度和時間維度較大,除了技術以外還觸及社會、經濟、文化各個層面,遽下論斷會有以偏概全的缺憾,小宇的書寫真誠呈現所見所思,一個如實精確的切片,反而有其價值。

大部分台灣人只對大陸城市有些浮面的認識,對農村並不了解,何況災區,尤其是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值得任何有企圖心的人去探索,相信對小宇來講這些經歷是成年禮的一堂課,但這堂課遠遠還沒結束,對台灣年輕人來講更是尚待開啟一扇門,這本書是不錯的敲門磚。

天災將這個社會開腸破肚,災後重建是將這殘存的軀體再作一次痛苦的清創和手術,雖然書裏描寫的情境,大多是生活瑣事和嘻笑怒罵插科打渾,但在拉開時間和空間距離後往往會望見生命強韌的一個面向。

一年年過去,隨著工作的推展,許多想像或言說之事逐步落地,也較無心思回望過去,小宇這本傳聞已久的「故事書」終於完稿,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看了一遍,再次撿拾過去的種種,有些當時看似困難或不愉快的事,已淡忘模糊,剩下的是逐漸遠去,滿山遍野的紅葉還有迴盪於山谷的起架號子聲。

--
【新書發表會】

建築行者的戰場
--《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新書發表會

時間:2017.1.20(五)  19:30-21:30
地點:永康人文空間(100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207號3樓)

與談者:
謝英俊(建築師)
阮慶岳(元智大學設計與藝術學系教授)
廖惟宇(《游擊造屋》作者)

→報名由此去

--





 《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
   作者/廖惟宇

   書籍規格/17 x 22 cm│裸背平裝(書衣可展開為海報)│272 頁
    ISBN/9789869331555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本書獲12月誠品選書
  

【推薦序】是諸眾等,久遠劫來……


【本文為《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推薦序】

文/ 陳界仁( 當代藝術家)

早已作為當代建築界難以迴避之問題意識的「謝英俊」,既指謝英俊本人,同時亦可指向複數的諸眾。

「謝英俊」之所以亦可指向複數的諸眾,是因為謝英俊以地震災後的原住民部落、農村為基地,並透過協力造屋、簡化構法、開放系統、互為主體等概念,試圖扭轉商品化社會的欲望構造時,除了需整合來自不同生命經驗的工作團隊,更需面對災後的例外狀態下——複雜的在地權力網絡、由上至下的產官學系統、災區居民對未來居所充滿差異的各種想像被擠壓、扭曲成難以說清的「人性迷宮」。因此謝英俊與其工作團隊,不但要克服災區種種艱難的現實條件,同時更要在這迷宮中,與複雜的人性進行永無休止的周旋。從團隊開始實踐協力造屋計畫時,就已注定此理想必然將在這極端複雜的「人性迷宮」中不斷地被磨損,或不斷地變更計畫,但也因為這「人性迷宮」的複雜性,使得謝英俊與其工作團隊和災區居民共同造屋的行動,必然發展出脫離現有建築生產機制的「游擊造屋」的工作方法。

或者可以說,謝英俊的協力造屋工作,不只是關於在災區的例外狀態下,如何以低廉的預算、通過與災民共工的方式,完成可迅速量產、耐震與永續居住的實體建築,同時更關於如何重構當代社會的精神構造。

【推薦序】踽踽獨行於濃霧滿布的山路上─謝英俊




【本文為《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一書推薦序文】

文/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這是一本有價值、也相當好看的書。

但是,這本書是在寫謝英俊,所以特別不容易寫。因為謝英俊看起來簡單直接,其實他的作為所涵蓋的意義及層面,皆相當廣泛深遠,很難真正弄明白,因此當然很難寫清楚。

作者寫得很完整迷人,尤其能用記事體的方式,清晰敘述出謝英俊的建築作為,以及其意義與困境所在。開頭的整體論述謝英俊,尤其脈絡清楚也深入,是理解謝英俊的理想閱讀文章。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一本直面現代建築困境,最誠實的建築書寫--《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

















一本最誠實的建築觀察書寫

從年輕建築人第一線的參與觀察,
看見建築師謝英俊,也看見現代建築的困境

 
 「現在住的房子是你自己蓋的嗎?」
  這樣一句話,是謝英俊把自己放在獨特戰鬥位置的宣言。

  「災難」是謝英俊建築實驗的起點。從一九九九年的南投九二一地震開始,謝英俊進入災區一待就是十年。之後接續而來二○○九年的八八水災、二○一二年的中國四川雅安地震、二○一五年的尼泊爾震災重建等,「災後重建」成了謝英俊的主戰場。災害催化他思考現代建築的缺陷,使他轉型成為提出革命性觀念的建築師。

  謝英俊的生活狀態就宛如「行者」,而他的團隊就像是一支游擊隊性質的非正規軍──哪裡有房子要蓋就往哪裡去。他的主要概念其實很簡單:「自己蓋自己的房子」,以「協力造屋」的形式來達到自力造屋的目的。以「蓋自己的房子」這個主張,他重新定義了建築,把住居這件事從被資本禁縛的商品市場中解放,拉回人的身邊、生活裡面。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與其他建築師最不同的地方是,他從災區出發,採取極度貼近土地的實踐取徑,同時經常以鄉村為現場。災區重建牽涉諸多在地政治資源分配,在這樣角力複雜的現場,團隊成員們如何進駐、與居民們共同生活,如何在各種現實條件皆極度欠缺的災區,找來廠商、調解居民需求,則在在皆是挑戰。當建築返回追求人的需求,建築的實踐並不見得因此單純化,因為在居住議題中,「人」從來就是最大的主題。

  本書為一個被現代都市哺育、在其中成長的年輕人,從實際參與謝英俊團隊工作位於中國川北的震災重建工作,以內部實踐視角所完成的觀察書寫。透過綿密細緻的紀錄,本書以完全不同的面向紀錄了謝英俊的建築實踐現場。



阮慶岳(實踐大學設計與藝術學系教授)推薦
這本書並不意在美化或聖化謝英俊,也不意圖具有學術實證與絕對客觀的基礎,反而以第一人稱的直接記錄描述,以及相當真實迫人的主觀態度,揭開外界對謝英俊有時美化的憧憬想像,或是某些蓄意的揣測質疑。

陳界仁(當代藝術家)推薦
從那充滿變數的現實中,發展出『游擊造屋』的具體實踐過程,常常是討論謝英俊的工作方法時最難被論述的部分。本書作者從個人親身參與的經驗與視域出發,藉由記事與紀實的敘述方式,一定程度彌補了這關鍵與不可能僅以概念進行討論的部分。……從一個建築外行者的角度,閱讀這本以四川楊柳村興建過程為記事主線的書,也彷如觀看卷軸畫般,跟隨著原本單純、懵懂的建築系學生,一起因著偶然的因緣,逐漸捲入大多數時候令人不知所措、宛如「人性迷宮」的災區環境裡。

謝英俊推薦
一個台灣都市文青出現在這場域似乎有點格格不入,與同時加入我們團隊的大陸文青之間的互動也算是時代的巧遇,他們經歷了人類史無前例規模宏大慘烈無比的災後重建,其中發生的大小事,他用流暢的文筆記錄了下來。……天災將這個社會開腸破肚,災後重建是將這殘存的軀體再作一次痛苦的清創和手術,雖然書裏描寫的情境,大多是生活瑣事和嘻笑怒罵插科打渾,但在拉開時間和空間距離後往往會望見生命強韌的一個面向。




 《游擊造屋: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
   作者/廖惟宇

   書籍規格/17 x 22 cm│裸背平裝(書衣可展開為海報)│272 頁
    ISBN/9789869331555


   *本書獲12月誠品選書
  

以「拍攝」重構私我與世界之間--《私寫真論》




什麼是「私寫真」?

它並非僅是一種攝影風格潮流
更是一種訴說攝影者與作品、世界關係,
與攝影家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的攝影觀。

它是不斷凝視、擺盪在「私我」與「忘我」之間的拍攝視點;
讓拍攝者的私我與現實世界摩擦,留下痕跡。


--
每一個攝影家為了對付『私我』這頭怪物,
使自己處在一個忘卻『私我』的狀態。
這狀態,同時也是攝影這種表現媒介蘊藏秘密之所在。」--飯澤耕太郎
--
  在20世紀初期「近代攝影」原理還充滿權力的時代下,攝影作品既是藝術,也是如新聞照片般重視社會傳播功能的產物;並且攝影家以主體意識操控被拍攝的對象,並帶有神一般銳利的雙眼睥睨世界。然而當一九六○年代,「近代攝影」出現裂痕之後,攝影家的「私我」開始產生位置上的擺盪。攝影與社會文脈的彼此驅策,使得攝影家們拍出的照片成為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經驗等價的物質。不管攝影家們想如何客觀而正確地拍攝對象體,最後都會摻雜不安定的自我帶來的其他成分,甚至將超乎自己想像的「他者」帶入攝影之中。在這種照片中,「私我」開始與現實世界摩擦,並留下痕跡。

--  
在這些照片中的「私我」,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透過影像的紀錄,「私我」是否產生了質變?
--
  「私寫真」作為日本攝影系譜的一隻重要路線,本書作者飯澤耕太郎從攝影發展初端的攝影本質開始論述「攝影」行為中的拍攝主體與「私性」之分離,特別進入一九七○年代左右日本攝影開始轉向「私性」、「私我的世界」之潮流,並深入當時極活躍的中平卓馬、深瀨昌久、荒木經惟與牛腸茂雄四位代表性攝影家,以他們各自的人生歷程以及其相應時期的作品,來觀察、深入其作品中「私性」的表現,既打開「私寫真」的意義框架,也帶著讀者進入潛伏在這些攝影家們作品裡頭幽深而緩長的凝視。





  
   

   《私寫真論》
  
   作者/飯澤耕太郎
   譯者/黃大旺
   書籍規格/13 x 19 cm│軟精裝│272頁
    ISBN/9789869331562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本書獲12月份誠品選書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詳實記錄十七個聚落的人文地景《面向大海的十字架──花東海岸小教堂測繪紀實》








實地測繪30座花東海岸小教堂

涵蓋天主教、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

紀錄17個聚落的人文地景


沿著台十一線直行,偶然會遇見聚落中,平靜面海的十字架,每個十字架即代表一個基督信仰的肢體──「教會」。在花東海岸,即使是迷你聚落,也包容了天主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這些小教堂主要由外來的宣教師,或當地傳道人、教友共同設計建造而成。因此,小教堂的空間可說是融合了基督信仰、原住民文化,與地域環境等特色,成就了花東海岸獨特又深刻的人文地景。

本書收錄的三十座小教堂基本測繪資料,是作者陳冠華教授六年來帶領學生進行田野調查的初步成果。範圍分布在花東海岸的十七個聚落中,從花蓮豐濱到台東長濱不到一小時的車程距離,卻體現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與類型。近年,隨著全球化與都市化興起,這些小教堂紛紛被改建為現代建築,本書藉由實地測繪的平面、立面圖以及攝影,忠實地紀錄這些小教堂最樸實的樣貌,謹獻給那些將信仰與生活緊緊相連的人們。


書籍資料

作者:陳冠華
攝影:盧昱瑞
ISBN:9789869331548
規格:304頁.全彩.21 x 14.8 cm
出版日期:2016.9.28
定價: 550元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節氣.意境.整全性--五度空間的建築》















建築的本質核心不是那個殼,
不是侷限於建築的實體,
還包括裡面的生活、外面的自然,是那一整個蘊含的『空』。

                     --半畝塘整合環境,江文淵

--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
追求人‧建築‧環境和諧相容共生的住居

從農事的「節氣」之中,如何啟發對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
在常民生活、自然,以及無形的時間之中,
如何長出在空間上舒適宜居、在精神上亦使人舒展自在的建築?

「五度空間的建築」,訴說的是一種自土地生發的建築觀,也是對長久以來過度重視形式思維的再反省後所發展的嶄新觀點。它試圖將東方傳統的自然時間觀──節氣,與東方哲學中的精神內涵──意境,一起拉入三度空間之中,創造出超越三維、有機的空間觀;並且更進一步將這種空間觀轉化成一套設計思維。

這套嶄新的思考,是由半畝塘環境整合的建築師江文淵、何傳新,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院長黎淑婷作為核心,開始以台中為根據地組成「節氣建築工作小組」,集結來自實務界與學術圈的建築人們,展開一連串的講座與研討。他們以一套整全性的觀點,試圖將建築從物質形式束縛的框架中脫開、開展,帶入精神性與實際感官經驗,讓建築空間真正而全面地涵容人們身、心、靈的可能。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以「年」為單位的生命作品《磋商之繩:謝德慶的行為藝術1978-1999》




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臺灣館代表參展

謝德慶自1978年起,在紐約開始進行以一年為單位的行為藝術:

1978-1979       籠子
在自己搭建的籠子中,一年不說話、不能閱讀書報、不聽收音機,以及必須飲食。

1979-1980       打卡
每小時打卡一次,並拍一張大頭照,為期一年。每次打卡完,必須離開工作室。

1981-1982       戶外
一年不進入遮蔽空間,包括公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

1983-1984       繩子、藝術/生活
以一條八英呎繩子,與藝術家琳達.孟塔諾綁在一起一年,兩人身體不得接觸。

1985-1986       不做藝術
一年之中,不做藝術、不讀藝術、不談藝術、不進入藝術相關場所。只有活著。

1986-1999       不發表
不公開發表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為期十三年。

本書作者許瀞月為研究謝德慶的行為藝術,曾於20072011年兩度赴紐約進行深度訪談。她結合多年的藝術史與理論研究,對照杜象、達達(Dada)、弗拉色斯(Fluxus)、普普藝術、觀念藝術以及最低限藝術(Minimal Art)等;同時援引丹托、德勒茲與傅科的理論,並以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卡夫卡的小說精神,與尼采的「永恆回歸」與「權利意志」貫穿全書。


作者提出「磋商」與「轉渡」的概念──磋商經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不過在藝術中不僅是價值或條件的交換,而且是以心理學的「轉渡」,成就生命間的內在關係。謝德慶選擇在五十歲生日當天,即19991231日,完成第六件作品,並當眾宣佈從藝術界退休,亦即是生命意義的轉渡。

書籍資料

作者:許瀞月
ISBN:978-986-93315-3-1
規格:256頁.單色.14.8x21cm
出版日期:2016.9.13
定價: 380元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透過動手寫生,提升對建築的敏銳度!--《建築寫生的10個練習》















不只以鉛筆速寫建築,
透過寫生時的觀察剖析,提升對建築的敏銳度!

  建築寫生的目的在於快速紀錄並分享對於建築的觀察與理解,例如建築細部、光影變化,以及週遭環境,有助於啟發並溝通建築設計想法,是建築專業者必須具備的技能。

  本書從構圖、場景與光影觀察,乃至於繪製建築時的筆法選擇、組合、透視比例與量體取捨入手一一剖析;並精選10個耳熟能詳的台灣建築作為案例──如台北府城北門、台北圓山大飯店、淡水牛津學堂、中正紀念堂等,引領讀者思考寫生時每個場景取捨、選擇的環節。

  透過建築的鉛筆速寫技巧教學,以不同面向深入剖析建築多種條件狀態,本書要不只要讓你簡單動手就能畫出建築鉛筆畫,更要培養你對建築的敏銳觀察力!


書籍簡介


  建築寫生的10個練習:以鉛筆畫提升建築的觀察力!
  
  作者:江益璋、李剛
  圖片繪製:李剛
  
  規格:17 x 21 cm/平裝/雙色/128頁
  2016.07.28  初版上市
  ISBN  9789869331517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蚊子館系列作第五集!《海市蜃樓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政 商 合 肥 台 灣 瘦 

黑 白 常 熟 寶 島 荒

2010年持續至今的藝術計畫
揭露全台100座閒置公共設施

台灣各地常可見偌大的閒置公共設施,俗稱「蚊子館」。它們多半來自錯誤政策,政府以擴大內需、拉近城鄉差距為由,在錯估使用率、規劃設計不良的情況下,遍佈全國。本計畫由藝術家姚瑞中與學生們組成的「失落社會檔案室」執行,每屆選出一百件花費巨資興建的閒置公共設施,號召學生一起以文字與現場攝影紀錄,並集結為《海市蜃樓》系列著作,至今已踏查超過五百件案例。


「『政商合肥台灣瘦,黑白常熟寶島荒』的呈堂證據,當是矗立於各縣市的蚊子館。幾乎每一棟蚊子館,都至少牽連一個大弊案,雖證據昭昭、無容狡賴,卻少有人願意挖掘真相,坐任政商繼續合肥,縱容黑白兩道繼續熟絡且交相賊;但在轉型正義的相關討論中,幾無追查蚊子館弊案的聲音。」──高永謀/作家


呂岱如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總監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教授兼系主任
侯淑姿/藝術家、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高永謀/作家
黃舒屏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陳伯義/攝影師
董冰峰策展人與製作人
賴香伶/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聯合專文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書籍資訊



作者/ 姚瑞中+LSD    

規格/黑白.平裝.656頁

出版日期/2016年5月初版

ISBN/ 978-986-92294-9-4    

定價/NTD 650元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以日本九州佐賀/福岡為基地的創作發信--《NAYUTA 365 那由他:日日無限》















1365
來自日本九州的創意發信,
一場用想像力交棒接力的頭腦體操
生活的日常細瑣之中,
一場朝向無限的插畫接力賽

從一開始到第三百六十五的連續數字為概念,
如接力馬拉松一般的創作接龍作品集

以日本九州佐賀/福岡為基地,NAYUTA Group的創作發信

「那由他」是一個代表「無限數」的漢字,在不同文化地區的經典中,「那由他」指的可能是105次方、1040次方、1060次方甚或10112次方等不同數字,但不管在哪個經典中,這個數字都指向「無限」的意涵。

以「無限」為起點,活躍與九州佐賀與福岡的年輕插畫家們開始了這樣一個創作計畫:從1開始,以數字為概念進行創作接龍。由北島敬明、松尾浩一、宮地明日香、宮崎千繪+宮崎千尋、ムツロマサコ等五組插畫創作者組成了「NAYUTA Group」,在tunblr網站上開始了一天一畫的「00000/NAYUTA」計畫。

作為年輕一代的創作者,NAYUTA Group的成員們,幾乎都生長、生活於九州,其中除了MUTSURO居住於福岡外,其他人都住在相對更鄉下的佐賀。對他們來說,自己生長的土地就是孕育靈感的最佳場所,而全球流通的網路則是他們朝向世界發聲、發信的工具。從「00000 NAYUTA」這個創作實驗為起點,他們不拘束於創作文類,內容囊括了包含插畫、平面設計或是朝向純藝術的繪畫,以每日點滴為靈感,以創作接龍作為像是頭腦的馬拉松鍛鍊一樣的過程,激盪彼此的創作。

創作的起點需要火花,但每日每日、持續連續下去的創作則需要綿延的能量。不停止的創作其可能引發的能量,就是一種能夠持續下去的無限能量。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從古老的織物故事開始《織物地圖2:羊毛、紡線、古文明織出的秘魯纖維工藝》作者序

衣櫥的角落裡,躺著一塊有著好多隻不同動物造型的織毯,看來像是鳥、豹,還有我無法判定的動物。編織技術使然,這些動物都以幾何圖形呈現。這是十多年前在一間古董店收藏的織毯,上面的獸形圖案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後來看了一些關於南美洲古文明的文獻,才進一步認識這來自秘魯安地斯山的織品。由於氣候與地理因素,有些古老的織物得以被保存,使當地的印染紡織技術源遠流傳。我開始夢想,有朝一日要踏上旅途,一訪古文明的奧祕與傳說。

秘魯的氣候與地理
秘魯是南美洲第三大國,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岸的中央,西臨太平洋、北接厄瓜多爾與哥倫比亞、東接巴西與玻利維亞、南邊則與智利為鄰。秘魯的總面積為一百二十八萬五千兩百二十平方公里,因國境遼闊且地形多變,在地理上區分為西南沿海平原、安地斯山區與高原,以及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三種區域的氣候形態截然不同,但一般來說,每年的五至九月是乾季、十月至隔年四月是雨季。

秘魯西南沿海區域是溼度高但幾乎不下雨的溫暖氣候,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四至二十七度;東部的熱帶雨林炎熱多雨,約佔全國面積六成,平均溫度多在攝氏二十五至二十八度以上;中部則是與海岸平行、南北向的安地斯山區,這裡溫差較大,平均溫度是攝氏九到十八度之間,北部屬降雨少的沙漠氣候,往中南部的高原區夏季多雨,海拔隨高度增加而越顯乾燥而寒冷。正因為狹長的國土跨越了不同氣候與地形,因此礦產、農業以及畜牧,皆有很多元的樣貌;高地的生活模式亦造就了優良的農業技術與建築功力,宛如露天的文化藝術博物館。尤其古文明的興衰繁榮都被沙漠和高山阻隔於不同地區,導致藝術風格產生眾多分支,直到印加帝國時期才趨於整合統一。所以要了解秘魯文化,得先了解安地斯山發跡的古文明。










































瓦拉斯山區放羊的小孩與羊駝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真切的構築》Review】從形變到質變── 看廖偉立的手繪圖及建築設計創作/吳光庭

(圖片版權:立‧建築工作所提供)

文│吳光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廖偉立,是我1982 開始在淡江建築系教書時認識的「五年級」學生,當時的廖偉立從臺北工專(今北科大) 畢業後轉讀淡江大學建築系,在那個時代,工專所訓練的建築菁英基本能力良好,也因其入學後課業表現優異,設計課表現尤佳,使得很多位淡江建築系老師對這位傑出學生印象深刻。我也記得廖偉立當時與建築系老師張文瑞合譯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著作「模式語彙」(A Pattern Language)並繪製插畫,他生動且成熟的繪畫詮釋及技巧,為學術上的知識閱讀增色不少,使得學生時代的廖偉立即已表現出其獨特氣質,面對建築理論與美感經驗的自我追求更是積極。

在與廖偉立年紀相近的台灣建築師中,廖偉立的經歷值得給很多時下年輕建築師參考。然而,在我與廖偉立長時間的持續交往與對他的觀察中,我認為,對他的建築設計作品創作影響最大最具體的,其實是他自己的「建築素描」(sketch)。

事實上,學建築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要具備良好的「繪畫」能力,因為我們相信在將建築設計如繪圖般設計的表現是實踐建築之美所必經的過程,而美的建築設計繪圖是呈現美的建築最適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