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打開這只名為家族之盒:《家族盒子:陳順築》新書發表會














家是歸屬,是生死的集合, 
家也是我所有的回憶。  --陳順築




熾熱遙遠的陽光,荒廢飢渴的土地,斑駁乾燥的石牆上滿滿都是家人的列位遺照,這是一場龐大而驚人的家族遺照盛大遊行。這是召喚亡魂的渴望,詩意而莊嚴,渴望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斷裂,記憶的傷痕。

隔著距離,回不去的家,

藝術家陳順築一生的創作都源自他對澎湖那份生死與共的執念。 
                      
                     --李維菁,《家族盒子:陳順築》



家族盒子:陳順築 Portrait of Family: Chen Shun-Chu
--新書發表會--

時間 2014.12.27(六)下午3點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B2圖書室

與談人
李維菁(本書作者之一)
張世倫(本書作者之一)
游 崴(本書作者之一)
張照堂(藝術家)

莊普 (藝術家)

--------------------------------------------------------
九六三年出生於台灣澎湖的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家陳順築,在九○年代即發表出個人重要代表作「家族黑盒子」。他以攝影相片為主體生發其獨有的影像思考及語彙,並進而發展出介入空間與地景的複合媒材與影像裝置;他翻攪、擾動那些棲息在影像之中的溫活記憶,以冷凝的視線將這些記憶從影像中剝離開來,而成為屍骸的影像則重新形構出進入另一個時空的入口,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結構。


本書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盒子」,將關於陳順築一生這些來自不同維度的記憶及話語重新編輯、重組,希望在書中創造出另一種入口,帶領讀者進入重新閱讀這位藝術家的創作人生。


這本書的新書發表會,將邀請到書中三位作者--李維菁、張世倫、游崴來談談他們怎麼寫這本書、怎麼看陳順築的作品與他透過作品所持續探索的問題意識,也邀請到陳順築一直非常推崇的攝影家張照堂老師、以及與陳順築在伊通公園一同創作、工作、生活的藝術家好朋友莊普,一起來談談陳順築的人與作品。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一只重組記憶之盒--《家族盒子:陳順築》













──「因為每張照片在本質上都是遺照;
回憶是過去的遺照,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未亡人。」

從「家」這個生之始的處所開始,
藝術家陳順築穿過死亡的儀式,重新誘發出屬於創造的生。


「盒子」,是陳順築採用來指稱「家」的隱喻,也是他對「家」的再現。在晦暗不明的舊木盒空間中,他打開、拆解、重組這個之於他最原生的創作主題。「家」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軸線,但也是最隱晦無光的所在;他的盒子裡頭盡是生與死的秘密。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台灣澎湖的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家陳順築,在九○年代即發表出個人重要代表作「家族黑盒子」,而後又以肖像照片集成的「集會‧家庭遊行」大型地景裝置作品,從澎湖開始,到台北、日本福岡、美國等跨國界巡迴;而後他將影像轉印在磁磚上,以磁磚與照片的拼組、拼貼,創作出充滿家族私風景的「四季遊蹤」系列。而歷經二十多年的攝影作品「迢迢路」系列,被台灣當代影像藝術家張照堂譽為「看似隨興拍攝、沒有明確焦點意圖,卻如像烈日下一對失神惘然的眼神看出去的世界,傳神地蘊造出一種迷人的精神狀態。」

陳順築以攝影相片為主體生發其獨有的影像思考及語彙,並進而發展出介入空間與地景的複合媒材與影像裝置;他翻攪、擾動那些棲息在影像之中的溫活記憶,以冷凝的視線將這些記憶從影像中剝離開來,而成為屍骸的影像則重新形構出進入另一個時空的入口,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結構。

  「人們揣測我正在回憶,或者,他們認為我以某種方式在重新編排過去。
  但我是這樣想的,回憶的真實性有多少?
  回憶真的可以再現過去嗎?回憶真的等同人一生嗎?
  回憶真的等同於歷史嗎?」


─陳順築

全書內容──
完整呈現藝術家陳順築的全面向
傳記。手稿
作品藝評

本書的前半由小說家李維菁與陳順築口訪、以文學性的筆調勾勒出藝術家的此生經歷以及「家族」如何成為其創作的源頭;後半則由四位藝評人就陳順築使用的影像複合媒材、裝置與空間等不同美學面向探入陳順築的藝術語彙,探究其創作內涵;書內並收錄陳順築家族照片、圖文手稿及部分作品影像。

這本書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盒子」,將關於陳順築一生這些來自不同維度的記憶及話語重新編輯、重組,希望在書中創造出另一種入口,帶領讀者進入重新閱讀這位藝術家的創作人生。

--
    家族盒子:陳順築
              PORTRAIT OF FAMILY: Chen Shun-Chu

    作者/陳順築、李維菁、張世倫、游崴、周郁齡、余思穎
    規格/13 x 23 cm,平裝,244頁
    ISBN/9789866204869
    出版發行/臺北市立美術館、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上市時間/2014.12.19
    購買由此去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地毯,是鋪設在地上的畫──《地毯150平方公尺》







150平方公尺的地毯

傳遞著我們對世界的觀察

以及對人生的渴望


年輕的法國朋友從學校畢業,開始獨立生活。租了公寓,買的第一件「傢俱」,是一件破破爛爛的老地毯。舊,所以負擔得起。老,所以色彩凝聚沉靜,完美地詮釋了家的意涵。150平方公尺的地毯想要舖陳某些生活的可能性,拋開莫名的成見。我們了解到,地毯藉由線條與色彩,傳遞對世界的觀察、人生的渴望。

書中,十位藝術家的居所,或家,試著表達很不台灣的生活氛圍。如此陌生,陌生到我們得以從遠處凝望。這是一個開始,沒有完結的開始。



書籍簡介

書名:地毯150平方公尺
作者:曾滄浪、林香芸
規格: 17 x 21 x 1.6平裝.全彩
ISBN:978-957-43-2032-5
定價:480元




前往博客來!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如果中華商場沒有拆除,建成圓環也未曾改建──《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



這曾是由天橋串接的立體都市、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小吃市集,

此兩處源於庶民的聚集地,其實也能以另一種面貌陪伴我們。


建築大叔是一位來自澳門、現定居台北從事建築設計的中年男子。因為來不及參與台北過去的改造過程,於是特別迷戀從前的中華商場以及早期的建成圓環。他不禁想:「如果它們都還保留原本的樣子,將如何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大叔的城市異想裡,中華商場與其天橋網絡影響著台北的都市紋理,成為最有特色的地標;建成圓環則發展出大型城市廚房,供民眾自助烹飪。透過他充滿想像力的視野,我們終於回想起⋯⋯面對這些已然逝去的事物,我們其實曾有機會作出很不一樣的選擇。




阮慶岳──建築評論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角斯──插畫家、《台灣妖怪地誌》作者
林書楷──藝術家、「陽台城市文明」創作者
黃建宏──藝評人、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                                               
共同推薦




敏銳含蓄地點出急速轉化中的台灣城市,應當如何拿捏自身位置與價值,誠摯也入裡。
──阮慶岳

復甦台北西區不應該只是口號,應該要像建築大叔一樣,對台北這個城市充滿著愛與想像。最棒的是──書中建構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讓我一度沈溺在建築大叔的都市藍圖之中。
喔,對了,這是一本漫畫,這跨界創作也真令人驚喜!
──角斯

建築大叔從生活經驗出發,以漫畫故事喚醒了生活在大城市的價值,進一步扣回個體的位置,思考自己與所處空間場域的關係,可說是一種新的現實投影。
──林書楷



書籍簡介


書名: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
圖文作者:建築大叔
規格:19 x 26平裝.全彩
ISBN:978-986-6204-85-2
定價:360元

前往博客來!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看似不起眼,但越嚼越有味的《魷魚干電影院》,連續放映中--
















     ──魷魚干電影院,現正熱映中──     

電影狂熱愛好本格派10人組珍貴對談

村上春樹│安西水丸│和田誠│都築響一│Lily Franky
糸井重里川本三郎坂川栄治武田花中野翠


塵封在時間中的老電影,已經過時了嗎?
歌舞片已經沒人看了嗎?黑色電影很沉悶嗎?運動電影總是老梗嗎?愛情電影只能灑狗血嗎?
          
書中談的這些電影你可能連聽都沒聽過,
但是這些人談電影的方式你不能錯過──

無論是吸血鬼電影、黑色電影、文藝電影、棒球電影,還是潛水艇電影、愛情電影、歌舞片或西部片,在這裡邀集日本極具代表性的文化人──小說家村上春樹、插畫家安西水丸、插畫家暨導演和田誠、攝影家都築響一、作家Lily Franky、廣告文案人糸井重里、文化評論人川本三郎……等,以如同一邊嚼著魷魚干般的輕鬆寫意,一邊推介「最冷門、最有魷魚干滋味」的老電影們。
  
本書中談到超過兩百部、橫跨了一九二〇年代到二〇〇六年的新舊電影,這些魷魚味電影只有在這邊才能越嚼越香。
  
要怎麼把電影看出滋味?
哪些電影讓人越看越有味道?
這些當今最紅的日本文青指標人物們要告訴你,
這些電影能夠反覆一看再看,越看越好看。


*本書首批出貨隨書附贈魷魚味DVD三款隨機出貨:
棒球電影經典《洋基隊的驕傲》歌舞片名作《七對佳偶》潛艇電影代表作《海底喋血戰》


書籍簡介






書名:魷魚干電影院
作者:吉本由美
譯者:嚴可婷、張克柔
規格:13 x 19,平裝,單色印刷
ISBN:9789866204807
*本書獲九月博客來選書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最接近海的居所──《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




混凝土實現了低技工法與在地取材,

粗糙牆面則呼應著礁石的質地。

他們露宿基地,親身體會花東海岸的風雨和日照

這一棟又一棟的小住宅,成為最接近海的居所。



花東海岸公路旁,矗立數棟牆面未經修飾的混凝土建築,這些屋主有陶藝家、醫生、國中老師、民宿經營者,他們先後來到海岸邊定居,透過陳冠華設計的小住宅,實踐逐海而居的理想。

本書前半部Essay先回顧影響陳冠華至深的居住理論,並由傅柯的異質空間論出發,檢視其以建築思索這座島嶼的歷程;後半部Project則收錄8件重要作品的創作概念、設計圖面以及背後的故事。這20年來,陳冠華以當地的材料、低限的技法與造價、不破壞環境的原則,走出一條不同於業界主流的道路,為台灣當代建築帶來另一種貼近自然的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在海濱,日日聽到太平洋的浪濤,
有的在海岸山脈的山坡,仰頭就是大山,
每個房間的日照、風,都如此飽滿沉靜。
他「做」出了一個一個空間,成為一個一個居住者的家。
那不只是他們的「房子」,那是他們的「家」。
──蔣勳<東海岸「做」家>

那粗礦表面如電吉他音牆,
那厚實結構如爵士鼓節奏,
它同時讚美了又顛覆了建築的歷史與演化。
冠華老師是最搖滾的建築師,創作了全世界最搖滾的「盒子」。
──第五屆冠華組學生/五月天主唱 阿信


蔣勳、阮慶岳、五月天主唱阿信   專文推薦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美好狀態」的保存期限,是多久?--楊雅淳個人攝影展【PARK】
















生命中的美好如果都會腐敗,你還覺得美嗎?

以「腐敗」為觀點的一幕幕視覺饗宴,
顛覆一般大眾對於「美好狀態」;

獨有的「凋零美學」,不僅融合生死議題與時間性,
也展現出靜物畫面中的深透張力,與人生哲理的思辨觀點。


               展名 楊雅淳個人攝影展【PARK】
                                                     展期 2014/7/12 - 08/03 
                                                     展場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 巷6 號B1)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一場攝影狂熱盛宴╱「Exhibition M —— 東 京 麻 吉:攝影集&限量簽名海報展」



















【一場來自東京的攝影狂熱饗宴】

日本著名設計事務所 MATCH and Company Co., Ltd 
町口覚、町口景
資深攝影策展人
本尾久子
 exhibition M:東  京  麻  吉 
攝影集の作法+東京写真事情╱

bookshop M 獨立發行之全系列攝影集及限量日本攝影大師簽名海報
首度在台展出

                                             展覽會期    2014年8月8日(五)~8月31日(日)
                                             開幕茶會    2014年8月8日(五)19:00~21:00
                                             展    場     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B1)
                                             參展人    町口覚&町口景(藝術總監╱MATCH brothers)
                                                               本尾久子(攝影策展人・總編輯╱eyesencia)
                                             企劃協力    二手舍 Nitesha   

★ 來台特別活動(免費參加)



       —8月9日(六)14:00~18:00 攝影集設計工作坊「攝影集の作法
         町口兄弟完整公開一本攝影集從無到有的幕後編輯過程,
         第一手分享與大師零距離互動。

       —8月10日(日)14:00~16:00 座談會「東京写真事情
         資深攝影策展人本尾小姐私密分享關於荒木、大道、実花、佐紀子的逸聞趣事。



攝影師心中失落的照片--《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在照片的缺席裡,
記憶變得比底片上的成像更鮮明;
沒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
留下的遺憾反而比持有一張照片更動人


什麼時候以鏡頭為眼睛直視著世界的攝影師,會選擇不按下快門?當她/他把相機舉起來,又沉默地放下時,在她/他眼前的故事場景又是什麼?

有不蓋房子的建築師,放棄製作作品的藝術家,不說故事的電影工作者,探索著寂靜的音樂家,在靜定瞬間陶醉深陷的編舞者。但是放棄影像的攝影師,是什麼樣的一群人?

透過這本書中蒐集當代歐美攝影師62人的故事中,你會發現,每一個攝影師都有他無法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或者是拍下了但卻深鎖在盒子中的「不存在照片」。在我們身處的影像氾濫時代裡,一張刻意空白的底片格,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

這些手持相機的人們,不以照片而以文字訴說的故事,以照片的缺席,揭露了觀看與記憶的一切可能。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推薦序】完美的缺席/李威儀

文/李威儀(《攝影之聲》創辦人暨主編)

書名:《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編者:威爾
‧史岱西
譯者:吳家瑀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2014.7.15






「攝影者容易患得患失。我經常這樣。」

捧讀這本書,不由得想起攝影家張照堂的「非影像札記」。一九八九年他以上面段告白,為那些七零年代只在他筆下顯影的畫面開場。

       淡海,夜十一時,除了浪聲,就是野孩子的笑鬧聲。一個母親哄著懷中的嬰孩說:「乖乖的,再哭就把你丟到海中間去。」有人丟過小孩到海中間去嗎?我拿著相機等待著。(1973.6.29
       當幾萬粒風沙從山的另一邊吹過來時,我好像聽到喃喃的歌聲,我看見七八個盲者在海邊走路,浪花不敢打在他們身上……1977.11.7

【推薦序】動心與動情/黃亞紀

文/黃亞紀(策展人、譯者,亦安畫廊台北負責人

書名:《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編者:威爾
‧史岱西
譯者:吳家瑀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2014.7.15





十九世紀末,也就是攝影術的黎明之際,藝術家波納爾(Pierre Bonnard)、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孟克(Edvard Munch),甚至劇作家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都在攝影。他們有些將攝影作為繪畫的準備,有些將攝影作為繪畫的另一版本,有些則視攝影為另一種自我投射。孟克的自拍照令人難忘。照片中那模糊且蒼白的眼睛,像是預知了他所有的陰鬱, 然而高挺的鼻子、方正的下巴以及強壯的身體,卻給人一種強迫的印象。他的心理並不健康,且充滿恐懼。這讓他越來越關注痛苦與死亡,他說「我繼承了兩個人類最可怕的敵人,痛苦與精神錯亂的遺產。」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推薦序】拍或不拍的攝影問題/郭力昕

文/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書名:《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
編者:威爾
‧史岱西
譯者:吳家瑀
出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2014.7.15





大概很少會碰到像我這樣的攝影評論者,總是勸別人少拍一些照片,無論是嚴肅的攝影創作,或者在生活之中。年輕時在新聞攝影課裡,我曾是修課同學中拍得最多的人,一個期末的小型圖片故事作業,其他同學拍回四、五捲底片,我拍了十幾卷,只因為那時我聽人說,要有好東西,就要勤拍照。老師肯定我的苦勞,給了我很好的成績,但我卻逐漸不太相信這概念有絕對的價值;才華因素之外,我發現循著同一種思維猛拍,而沒給自己不同角度觀看、思考的空間,數量並不會自動轉化成品質。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現代建築 X 科幻文本 = ? --《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現代建築史 × 科幻創作文本 = ?

從夢中發想、溢出夢想外的「未來都市」樣貌,是什麼樣子?
而這個名為「未來都市」的夢,
究竟是幻想極致的美夢,還是醒不過來的噩夢?


小時候我們都畫過過這樣美術作業:畫中可能有各種超高層大樓林立、汽車與人在不同的輸送帶上運行,空中往返著的運輸飛行器川流不息;或者我們已經在電影中看見這樣的未來都市:街上到處是替人類執勤務的機器人往來行走,人與機器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家中;在手塚治虫的動畫中看見的機器仿生人原子小金剛、大友克洋的《AKIRA》裡看見如廢墟般的未來世界場景……

人們所夢見關於「未來都市」的夢境,究竟是什麼樣呢?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透過鏡頭的凝視,捕捉空間的寧靜氣質--《捕捉空間的靈光》












「在真實空間中所感受到的氛圍」,
唯有經由在空間現場,
透過一段時間的停留、潛心才得以感受出來



一本攝影集,一場在兩地的展覽,是我退休的儀式,人生一個階段的回顧。

四十年間拍攝的這些作品,表現我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一個與我的專業緊密相連的世界。雖然我接觸建築較早,我的空間攝影卻是由攝影進入建築,而不是由建築而攝影。到後來,作品是關於空間還是關於攝影,我無法,也無意分清楚。

空間,在我看是有生命的,構成空間的元素也是有情的。空間的生命,我用「空間的靈光」一詞來稱謂,是套用了華特.班哲明的「靈光」概念。這概念的出發是談藝術品的觀賞:觀者面對真實作品所保持的距離,使他能夠感受到作品散發出來的靈光,從藝術品獲得直接的美感體驗,同時也讓作品得以保持神秘感,這是複製品所無法達成的。空間的靈光若以這一個概念來陳述,應當要這樣來定義:「在真實空間中所感受到的氛圍」。氛圍是種個人經驗,唯有經由在空間現場,透過一段時間的停留,潛心去感受出來。

這些攝影作品幾乎都是在旅途中所拍攝。旅行攝影,對我而言,是在陌生的地方尋找與心靈契合的影像。因此,所拍得的這些影像,是一種期待的結果,同時也永遠是一件意外。這種意外感覺的存在,間接證明真實環境的不可替代性。

每張作品前的文字敘述,是在有出版和展出的計畫後才寫。它們是拍攝當時思緒的延續,寫下來固然讓我重溫當時的心境,但其性質更接近是一種反思。拍攝當下的直觀,有時還不如事後再思考時的明晰,不管間隔了多久。既是創作者,也是觀眾之一,藉由一種自由書寫,我重新調整和自己作品的關係。同時也期望透過影像和文字的交互呈現,能夠完整傳達我的感受。


                                                   阮偉明

「捕捉空間的靈光」--阮偉明攝影展

台北展場:
IT PARK 伊通生活空間(台北市伊通街41-1號2樓)

2014/4/19~5/10 《空間的靈光》系列 
開幕茶會 4/19(六)晚上七點

2014/5/13~5/31 《城市的記事》系列
開幕茶會 5/17(六)晚上七點



名人推薦

建築人大多都喜歡照相,因為建築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出門在外,看到悅目的設計,就會攝影留下記錄,代替古人的寫生,以便後日參考。所以攝影作為建築人的工具幾乎是沒有例外的。......可是阮偉明的攝影似乎與建築攝影的場域頗不相同。他的鏡頭自建築出發,早已超出建築之外了。」
--漢寶德
「透過攝影機對人間景物( 空間與城市) 的凝視,所捕捉到的特殊寧靜質感,無疑是阮偉明攝影作品的特色所在。光與影的對照運用,應是整體作品裡極成功的展現手法,其中,尤其對於陰影的大量與自信使用,使得光的效果特別突出,時時閃現出某種類宗教性格的聖潔氣息。」
--阮慶岳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每一張臉 都是一首歌──《Face to Face》/阿力金吉兒 Ali Ginger

















      







每 一 張 臉    都 是 一 首 歌


每 一 對 視 線    
都 在 與 你 交 換 心 底 的 祕 密


去年初春,在看了關於草間彌生《愛是永遠》系列創作的紀錄片之後,被她的創作態度與自信深深感動了。對我而言,她那從單純的圓點與線條交織而成的繪畫創作,就好像是在現實生活中與人們相遇那般美妙而又豐富的世界。

我開始興奮地進行名為「Face to Face」的圖文創作。運用簡單的黑線條、圓點和單色勾勒出不同的臉並搭配中、英、日三種不同語言的文字──有些靈感來自喜歡的歌詞;有些是經常盤旋在腦海的隻字片語。我企圖在繪畫與不同的文字編排之中,傳達出人與人在相遇瞬間所產生的共鳴與交流。

翻開內頁,不同的臉宛如映照出不同的自己。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就像是曾經聽過的歌曲或過往的記憶,總在無意間突然湧上心頭這種看見別人如同看見自己的投射,也為日常生活增添些許樂趣,化解了與人相處時的某種無以名狀的,轉而成為生命中的珍貴記憶。當我這麼想時,每一張遇過的臉,就像一首又一首甜而不膩的清新民謠,在我腦海裡輕輕地吟唱。

  ──Ali Ginger


阿力金吉兒

小時候我熱愛畫畫更甚勝於練琴。我總是喜歡靜靜地塗鴉想像。曾獲義大利波隆那2012兒童插畫創作入選獎,亦曾以筆名「蘇意傑」為報刊雜誌出版社繪製插畫作品。


◆ 書籍資訊

Face to Face


作者/Ali Ginger 阿力金吉兒
規格/全彩.平裝.80頁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3日初版
ISBN/978-986-6204-69-2
定價/NTD 380元

博客來  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