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真切的構築:毓繡美術館設計與施工全紀錄》,田園城市出版,2016.3.10)
毓繡美術館的設定是以寫實主義藝術品為主的收藏與展示,其座落位置在「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 巷26 號」--如果不是台北信義區,還真不知道這在哪裡,對嗎?看看廖偉立建築師對此地介紹的引文:「毓繡美術館位於南投草屯九九峰南邊高起的台地,前臨烏溪,山峰層層相疊,溪水潺潺,景色怡人。平林社區大部份居民務農,種植果樹,民風淳樸。近年來有許多台灣的在地畫家、雕刻家進駐,有一形成小型藝術村的雛型,未來將與本私人美術館及九九峰藝術園區形成一良好的關聯。」從寫實主義來觀察,這篇文字算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描繪表現;可是從整體來認識會更清楚,這座位在九九峰下的美術館,還有它與環境的特質。
這樣的寫實主義美術館設定,讓人聯想到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他向來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如知名作品《碎石工》即是一例;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而同一時期巴比松村的畫家們更是熱衷於描畫自然風景和農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盧梭專門描畫風景,米勒的農民畫則樸實感人,《晚禱》、《拾穗的人》反映了真實的農村生活。這樣就是寫實主義的價值,反應當時我們真實情感與情境的再現。
有魔鬼的細節,是建造寫實主義美術館時非常必要的一環,而材料的紮實感透過清水建築工坊的建造而展現了出來。從裡層的清水模,一直到對外的玻璃、青磚、金屬建材都在構築細節上環環相扣,才達成有如寫實主義般的真實、觸感的清晰辨識,這樣一種對材料觸感的表達,除了一般的視覺之外還要觸感與身體知覺的對話。
關於毓繡美術館的座落點
那麼我們怎麼從一種如寫實主義「真實地表現客觀事實」的切入點,來認識毓繡美術館?
我們駛往日月潭的路上,抱著觀光的心情來到草屯。到了平林里卻像是突然鑽入桃花源一般,感受到前文中所謂的:「平林社區大部分居民務農,種植果樹,民風淳樸。」再前進一點到了健行路,兩旁民宅與樹林果園雜處,遠遠可看到一點點美術館。再往前,到達美術館後,只看見一處通廊的入口,但九九峰則在旁側,有「山峰層層相疊」;後面則一片美麗的樟樹林,從林間看到美術館隱於其間「景色怡人」。
九九峰特殊的山脊線有如被尖銳牙齒咬了一口,對台中盆地的台中市民而言,這是盆地東南側──天氣好的時候就能清楚看到這座山的鋸齒狀線條。記憶中,國中地理課的老師曾說這是冰河到達邊界線的證明,是冰河才有這樣的力量對山進行切割。毓繡美術館的建築形式,也似乎隱隱約約地回應了這個地景──以直線與斷片組合的短線、多元的素材,來回應一種極致與短暫之間的對話。
走進美術館
再來要走入美術館了,這彷彿是一趟「眼球考古學」的歷程。我們無法一下子就看到花園、葡萄、香蕉、檳榔、九九峰還有廖偉立建築師設計的美術館。建築是身體感受的藝術,所以我們先進來了,用我們的身體感受先來體驗空間。進來的第一種空間的類型是一條長廊的引道。
在這個封閉線性空間中,身體是做線性的向前移動,兩旁開口透露出外側的美景。被約束的身體透過這樣的空間洗滌、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ed)地剝除了原來身上俗世的負擔。因為約束的身體而賦予眼球的甦醒,眼球透過波動的格柵式開口餵養我們新的、美好的、營養的資訊,重新下載關於毓繡美術館的認識。
在一個暗箱之中,透過開口,開啟觀察者身體經驗的介入與回到視覺成像的暗箱時代,這是第一段的「眼球考古學」。從暗箱(camera obscura)、攝影到電影,視覺模式一直延續著文藝復興的寫實主義傳統。這條廊道也支持著這種傳統的寫實主義,而且是再現式視覺模式。雖然兩段的開口方式略微不同,有以植物半遮掩,亦加上開口的控制,但都是在封閉管子。轉折之後廊道的開口轉向上方展開,正好透露出美術館的一角與其他館舍的位置圖。建築師在這裡巧妙地運用了寫實主義的傳統視覺模式,將之轉換為其入口的暗箱管狀空間模式。
當這一段「眼球」視覺再現的歷史之旅即將結束的時候,聚焦再現的方式慢慢改變。封閉管子的兩側開始出現身體小尺度的青磚肌理質感,身體與視覺突然面對真實,不再是框景。此時「身體」從通道鬆綁開來,進入到一個全然極端放開的場域,身體空間是平面敞開的;眼球也從對焦的再現模式,轉換成前景與背景突然的完全失焦、模糊或全景敞視。葡萄園、美術館、餐廳、其他的空間一次全面出現了。接下來,人工地景繼續鋪陳接下來的可能展示的路線。
隱藏的力量
在這裡,清水建築工坊以洗鍊的營建技術,鋪陳了多元素材之間的細部,完成乾淨俐落的細膩工程,並且其去除雜訊的營建技術,也清楚呈現了設計的材料純粹度。建築師作品得以完整呈現,是百分之百依賴這一股看不見的力量,也因此讓來者的身體能夠清楚接受到人工材料的節奏變化,以及與自然地景的融合。
接下來要從美術館一樓的大門口走入,正式進入看展覽的視覺目的。剛才寫實主義的再現視覺模式逐漸轉換到對寫實主義作品的觀看。
當客觀的再現經驗被證實後,第二次的空間視覺再現是進入到美術館的二樓樓梯的動線,這時候又回到連通的管子空間的建築狀態。從一樓的展示空間開始,每一樓層的空間直到屋頂的建築物件,主要都以樓梯來串聯,這好似把水平的展示空間翻轉來做垂直化的揭示,因此也不得不又回到管子空間。視覺再現的最終結果或是目的,就是要從建築師空間的寫實主義狀態,轉移到館內展覽所要呈現的寫實主義作品。
建築師與清水建築工坊的寫實主義狀態
在藝術領域,寫實主義就是力求真實客觀地表現主題,不帶任何虛構不真實的成分以及避免反對藝術習俗的、不真實的、奇異的和超自然的元素。而建築師的回應巧妙地縫合了這樣的概念。在藝術上所指的寫實主義,是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清水建築工坊理想化的建立了這樣的框架,處理有格柵式的窗口、也有小開口,或者是圓洞式,抑或是大面落地玻璃的──這都是對其四周存在的真實環境對話的回應。
因此收斂的管子空間是為了過渡到展開的作品展覽空間,是一種去除或者進入到切換的模式。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過程裡拘束著身體,讓眼球進入再現模式,身體在展覽空間是被鬆開的,眼球的再現模式則移轉到寫實主義的展覽作品,廖偉立建築師和清水建築工坊以如此巧思為寫實主義前提,在毓繡美術館設計了一收一放的心境與空間的轉換。
書籍資訊
《真切的構築:毓繡美術館設計與施工全紀錄》
立.建築工作所、清水建築工坊合著
劉克峰策畫、陳辰后企劃撰稿
裸背.灰紙板特殊裝幀
17x 23 cm/全彩/264頁
ISBN 9789869229470
2016.03 初版上市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