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
















如果,現代主義建築曾經給我們「理性的真實」,
那麼蘭陽的新建築所展現的,便是一種「浪漫的真實」──
以現象學般的感性揭露生活精神面的真實性;
以其自由、奔放的想像與創意,
成為當今台灣建築發展的標的。

宜蘭是臺灣當代建築最蓬勃發展的一個地方,許多重要的建築觀念都源於宜蘭。由於缺乏較有系統性的記錄與整理,雖然近年來有許多人專程到宜蘭來「看建築」, 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宜蘭建築的討論,但這個宜蘭建築流行現象背後的意義為何,卻少有人深入探討;這個宜蘭建築現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也莫衷一是。
由蘭陽博物館邀請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俊雄先生與實踐大學建築系講師王增榮先生擔任策展人,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重新整理與研究宜蘭建築,「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即是這個整理與研究成果的展示。

-蘭陽建築展-
展期:2011.12.9~2012.6.3
地點:蘭陽建築博物館(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除每周一休館外,農曆除夕、年初一休館
網站:http://lanyang-architecture.blogspot.com/p/about.html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閱讀建築的跨時代演化:《世界建築的八種工學解剖》



閱讀建築的跨時代演化──
以模型再現工程概念與構築的細部,從現下開始思考未來的建築世界遺產

這是一本對熟知建築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不能不有的一本guide book

喜愛建築的一般讀者,則將透過本書開啟窺見建築本體的新視野的另一種可能

建築是從什麼樣的地方走到「現代建築」的範疇中?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一本用我們的手與Bubu的手一起織成的書--《嫁妝》

透過包裹書封的布,
撫觸部落Bubu們與自然及部落歷史一起度過的人生

櫃子中,佈滿塵埃的布裡封裹著賽德克女孩對奶奶的印象。從這裡開始,彷彿循著記憶的線索與布上頭的紋理一般,在綿密交織的手感之中追索著。
相機的鏡頭對準這些線索,細緻攝下布的歷史、觸感,環繞著布的Bubu們的生活光影。
部落裡喚母親為Bubu,Qabang則是用傳統織布做成的被單,把織好的布分送給女兒當嫁妝是賽德克人的傳統習俗。布上頭交織的紋理,綿密地纏著台灣島後山部落女性們的記憶與傳承。然而部落的傳統織布文化就如美好的土地一樣正在消失。兩個年輕女孩透過文字與影像紀錄下八位包含賽德克族與布農族的奶奶們,她們的人生與她們織的布。
「一個賽德克女人,用她們的一生織布,織給丈夫,織給小孩,織給孫女,織給自己。Ribix可能記不起小曾孫的名字,也可能記不起整經的順序,但是她織的布,大膽鮮豔的色彩,摸起來粗粗的感覺,會留在家人的記憶裡。」 
Tminun在賽德克語中是「織」,Pdsun是「給予」。《Tminun Pdsun》這個書名就是嫁妝,裡面紀錄著八位仍然堅持使用地上機織布的賽德克及布農族老奶奶的織布故事,以及全然順應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書籍裝幀為硬殼精裝,表布使用原色粗麻布裱裹,以自然生活的實色、織品貼膚的柔軟溫度,體現全書意象。
◆本書同步發行手工織布限量版,以部落Bubu的織布加工做為書封,同時也可以做為書籤使用。
◆內文以中文及賽德克語雙語對照呈現。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書評:〈閱讀一種時代風範〉/曾炫淳

這篇書評是刊登在《書香兩岸》雜誌上,由曾炫淳所寫的一篇關於《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書評。


書評寫得讓我們很感動,看得出作者閱讀得很仔細,幾個發問與對編輯思考的揣測都讓我們一邊讀這篇書評,一邊想:「這傢伙,根本就埋伏在我們的編輯室裡吧!」裡面提出的幾個問題,包括為什麼採取了QA的形式,還有增添的資料等等,其實真的是看出了這本書的好,也看出了我們萬般忖度的一些細節,以及我們想要在書中透過這些訪談、這些人,傳達給讀者們的東西。

「事隔20餘年,我們可能從不懷疑為什麼要重看《悲情城市》,但我們為什麼還要擁有《凝望‧時代》這本書?」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簡直打中小編們的心坎了。是的,那正是我們想做這本書,非做不可的理由。謝謝你讀了出來。
引文也取得《書香兩岸》與作者同意在此與讀者們分享。



328凝望時代-72-19.jpg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 [新書上市!]

金馬banner.jpg


跨越時空光影的致敬
一本對華語影史最厚重的情書


近幾年國片起飛齊鳴、逐漸在國際影壇綻放光芒,回顧華語影史的長河,過去歷史的乖隔與彼此發展的歧異,依然讓許多出色的華語電影被埋沒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底。

為標記當代華語影史的軌跡,描繪孕育著華語電影新一代創作基底的土壤,本書由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邀請上百位華語電影專家及傑出影人,一同票選出「影史百大華語電影」,並邀請二十二位影評人為每部影片撰寫專文,耗時一年編彙成中英雙語專書。同時書中也收錄了每部影片的珍貴劇照,不僅勾描了從三○年代至今的華語電影軌跡,也焠鍊出風華千代的時代面貌與記憶。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IRMA BOOM Book Design 伊瑪布手工書籍設計展

irma boom banner.jpg   

一種關於書的三維閱讀體驗──

荷蘭設計師Irma Boom伊瑪布,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書籍設計師,曾經三度榮獲世界最美麗書籍(The most beautiful book in the world)金獎得主,更於2001年榮獲Gutenberg Prize最年輕的獲獎人。1991年創立自己的設計室至今,她設計過的書籍多達300本。在她的書籍設計裡,書越過了一般平面閱讀的經驗,向我們展現一種三維空間的閱讀體驗—觸覺、感覺甚至嗅覺,觀賞Irma Boom的書本設計就是一場演出。

由田田圈文創工作群主辦、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協辦,這次的伊瑪布書籍設計展(Irma Boom Book Design)將在十月中舉辦,展出內容包含Irma Boom近十年來共三十餘件作品。除展覽外,也策劃了多場講座,邀請關心設計與設計產業的朋友們一同共襄盛舉。

這是第一次台灣有書籍創作的展覽,相對於以往以工業或產品設計為主要的展覽主軸、展現台灣設計產業結構上的工業、產品設計方向的趨勢,我們試著提出一種觀看平面設計的新方法,在書籍設計逐漸受到重視的台灣市場,也試著提出「關於書的新可能」。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海市蜃樓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海banner.jpg

 
全國一百處「蚊子館」現場直擊
納稅人不能不知道的社會真相


繼2010年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後的第二本踏查紀錄,藝術家姚瑞中再次帶領藝術大學的學生,更完整地透過「返鄉踏查」的文字與影像來記錄下「閒置公共空間」的現場。本書所收百處案例,包括延宕開發的大型園區、蓋到一半卻停工而閒置的設施、新建卻缺乏實質效益的建設、經營管理不佳的館舍、功成身退仍堪用的閒置空間……等,多數文字資料參考自監察院、審計部資料及招標網站,或彙整比對相關報導並實際走訪拍攝而成。

從《海市蜃樓》到《海市蜃樓II》的踏查紀錄中,「蚊子館」生態面貌也漸漸有了改變:近年來「XX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產業園區化已經成為主導政策,然而這些全面整合產官學界、公辦民營的開發遠景下,原本只是為數眾多、但大多只有單一空間的蚊子館,現在動輒是包含數十棟建築物的龐大閒置園區,保守估計全台已有上百座。

這些越來越多的巨大建設是否等同於產能與產值?這樣的開發對於社會價值觀乃至於文化發展是否有無形影響呢?

在宛如海市蜃樓的願景裡,我們透過文字與鏡頭直視著這些建築物,試圖發問。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dA夯 11》:現代性擦拭的艱難

EDM-banner.jpg


擦拭在動作上有擦掉積累的灰塵--
可以是擦去灰霧暗垢的表面使光鮮,或以橡皮擦清除寫錯的字句,
這些是擦拭的動作。
有些可以一次清理乾淨,有些擦拭比書寫還難以進行。

 
dA夯11以「現代性」作為提問關鍵字──
 


作為重疊在文化、文明、歷史、理論、形式上的現代性,是來自西方線性史觀的概念。而建築的現代性亦是以新建築的技術與態度尋求自我,尋求於原創的開啟。在位置上相對於西方、而文明上歷經殖民的台灣,透過現代性的擦拭、殖民主義的擦拭,我們如何觀察、商榷,乃至於重置現代性在台灣的意義?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台灣製造?台灣創造!》

台灣製造  電子報banner 新900-100.jpg   

究竟什麼是設計?
設計是否是設計師專屬的領域?




本書嘗試挑戰「設計」的範疇,並且相信好的想法可以來自你的鄰居或任何人。
作者與108位不具任何設計背景、沒有設計繪圖經驗的素人們進行一對一訪談,每位訪談者在過程中進行快速設計並描繪圖稿。
書中收錄這些訪談中45位素人的51個作品,展現出來自日常直觀創意。

金屬材質的輪椅讓人看起來冰冷,一架木製輪椅的設計展現了體貼的心情;
為雜亂的電線感到困擾嗎?極富創意的家庭主婦幫你設計出一只電線椅凳,
如果門鎖變成手銬,每天出門時是不是更不容易忘了鎖門呢?
如果開關是一隻耳朵,也許就能提醒我們隨手關燈!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後民國-沒人共和國》

後民國 電子報新書banner_0906.jpg


「後民國」是一個站在歷史軸線高度上的展覽,主軸是以「民國」這個多重意涵的母體,來爬梳台灣當代藝術中所具有的政治意識。
這展覽主要討論台灣這島嶼處在無法被歸類的範疇跟模糊界限的狀況,「後」除了象徵在政治學上「民國」一詞的前途未卜甚至百年將至的況味,
同時也帶有一種對此島嶼懸置現狀的未來預言觀照。
在這個島嶼內,「獨立」、「統一」、「維持現狀」的紛擾聲音,作為國民的我們究竟處在什麼樣的狀態?


本書以「後民國」的展覽論述出發,讓此一縫合現實與虛構的提問不僅實現在「後民國-沒人共和國」的展覽期限中,
在展覽結束後,繼續將這個自由國度透過書本型式展開,以圖像與文字的方式持續延存。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荷蘭 ▪ 家的私設計》

  荷蘭 電子報banner.jpg 

來自低海拔國度的私設計風情



在悠悠流去的運河旁,或是河岸上停泊船屋上愉快用餐,荷蘭人們總是享受著寧靜悠閒度日。
在荷蘭,人們選擇過著「與家人相處為最優先」的生活。

深諳時光痕跡之美的荷蘭人家裡,總是充滿了帶有故事與人情味的舊傢俱雜貨,新舊交摻地適恰地融合在一起;
並且偏好為老舊的房子妝點新裝,與家人們一起動手創造專屬的獨特生活空間。

荷蘭色彩豐富又愉快的手作創意,充滿嬉玩遊心、琳瑯滿目的點綴,
來自荷蘭的可愛家飾設計,邀您一起創造充滿家居生活感的個人風格!




◎書末附上荷蘭潮流店鋪指南,帶您一起從阿姆斯特丹車站出發,前往西延伸充滿獨特個性店舖的Haarlemmerstraat路一逛!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凝望 ▪ 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新書發表會

新書活動 電子報.jpg


「這部電影背後,延續下去的風景」
《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新書發表會


時間:2011/8/9(二) 下午3點

地點: 台北之家光點二樓多功能藝文聽

與談人:
■侯孝賢(《悲情城市》導演)
■張靚蓓(本書作者,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陳少維(本書影像主要攝影,影像創作者,《悲情城市》劇照師)
■陳懷恩(電影《練習曲》導演,《悲情城市》攝影)
■陳儒修(資深影評人、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主辦單位: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聯絡人:02-25319081# 18 劉小姐


──敬邀您來參加!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渾變──編織未知的亞洲工作日誌

ebanner-ok.jpg   

一種動態式、突變式的空間,

要求著一種能夠感受個體獨特文化經驗、以及能夠將文化經驗予以問題化的即將場域。

《渾變》台日交流展,是由後藤繁雄與黃建宏合作策劃的亞際展覽,表達的是一個持續交流的藝術過程。此展覽囊括了九位日本藝術家與九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主要呈現的是文化混雜經驗下,個體如何理解環境、與環境互動而形成各種表現樣貌;另外,就是直接地面對「交流」的思考,以展場的交錯編織和工作坊的混編參與,讓藝術家敏銳的身體和行為能夠設計「交流」、充分介入「交流」。

當國際雙年展變得將各個地區的視覺元素,操作為商品式的文化辨識性時,視聽知覺與意識型態的連結製造出一種消費性的文化認知;這對於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一方面其商品化的差異性似乎獲得了進入全球市場的捷徑,但另一方面卻讓自身極為複雜的創作脈絡難有機會被認識,意即文化差異的溝通與理解是缺乏的。因此,「渾變」的文化混合、流變與內在佈署,既是亞洲當代藝術在這個世紀中顯現出來的特質,同時該特質也表現出一種動態式、突變式的空間,要求著一種能夠感受個體獨特文化經驗、以及能夠將文化經驗予以問題化的即將場域。

在《渾變》展中,並非表現著藝術家對這個現象與問題的思考與詮釋,而是經由工作坊與展覽表達出各種不同的「渾變」狀態與歷程,逼現出一種混雜的本然與突變的不可區辨;這種「御宅論」的可突變不同於現今當代藝術流暢地穿梭在作品與論述之「同一化」中、卻又充滿著「穩定繁衍」的自動論。

這本書不只是展覽工作日誌,更是此次亞際藝術交流的完整記錄。


◎整體形式以「工作手冊」的概念發想,含括了渾變展從無到有的記錄。內容單元個別以不同的平面視覺,呈現實體展的完整樣貌。

◎書的裝幀設計製作成磨損斑駁的紋路、仿皮革使用後的手感。將2個單元以手工縫線裝訂小冊,夾插於書中,封面上外扣鬆緊帶束口,更加強本書作為展覽「工作日誌」的概念。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凝望 ▪ 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banner.jpg


在《悲情城市》裡,我們閱讀到對那個時代最最白描的底蘊片段……
然而在《凝望‧時代》這本書裡,我們希望繼續延續下去的,是最真實的創作者們的人生。



侯孝賢──
我感覺,有時候拍片你不能想太多,是憑直覺的。因為你一直接觸,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客觀實體』,就是人,或這個環境,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東西永遠是你眼見的、寫實的;你在再造的過程裡,這就是你所面對的真實、現實;你面對這個現實、真實,你才能穿越;穿越了電影,你就不會有別人電影的影子;因為你一直在面對你眼前的這個時代,存在於你眼前的這些人,你在電影裡表達的是你對他們的一種感覺,或是你自己的感覺藉助這些人表達出來。」

吳念真──
「在自己的生命過程裡,曾經參與過這樣的一個工作,其實它真的沒什麼特別,比較起生命中很多起起伏伏的大事,我覺得,它已經不算什麼了,許多事都可以取代它,在你自己的生命中,譬如誰的過世,那個太大了;這個對我來講,已是小事了。甚至我常常忘記我寫過哪些劇本,有時候晚上看電視,好熟啊,才發現,這個劇本是我寫的。沒什麼特別。」

邱復生──
「一部作品,你要怎麼去平衡到既有藝術價值、同時又有觀眾,究竟能夠調整到哪一個程度,讓它產生經濟價值?這就是技術。這些,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一個一個時代看下來,我覺得,現在的電影越來越困難,也越來越簡單,就看你往哪條路走會越簡單,往哪條路就越困難。」

陳國富──
「我當年會走進電影製作這條路,跟孝賢有絕對的關係。我記得以前我剛開始寫評論時,有人問我,你會不會想,自己有一天也當導演?我說,不可能,因為電影太難了,我也不是科班的,我也沒有從場記、副導演開始幹起;對我來說,電影完全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我當時是碰到了孝賢、楊德昌、張華坤這些人,他們讓我覺得是可能的,只要你敢想像、願意試,都是可能的。 其實我這幾年在大陸的經驗並沒有脫離這樣的軌跡,我希望我還是堅持這種直覺及情感取向,繼續走下去。」

朱天文──
「你如果是電影裡頭拍電影,那會非常窄;電影縱深下來,看了這麼多電影,如果只是在這裡頭拍電影,就會有他的瓶頸。要還能走下去,其實很多地方要從非電影處來的。……如果你用很多電影的模式或知道的電影知識,當然那些要學、要看、要知道,但是最終你還是活在當代,你活在這裡,那你不去看看你的當代?其實這也是你的責任。此身不生生何生,你已經生在這個時代了,這是你的優勢,因為下一代人也看不到你的現在,你以前的人也不知道你的現在。」

-16位電影《悲情城市》幕後製作人員的深度訪談│超過一百幀高質量黑白花絮攝影
-書中收錄資深電影評論人陳儒修老師、黃建宏老師兩篇精彩評論剖析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

台灣集合住宅未來預想圖banner.jpg   


從城市基調的虛構築邁向實構築的起點
一個住宅美學觀照與精神向度的古典命題
12組建築新銳世代的解放提案



「台灣集合住宅建築的未來預想圖」是一個集體創作行動。原來是由謝宗哲所組成Little People Architects聯盟的六組建築師為核心,再由各組分別邀請一組,共組成12組建築競圖邀請展。這12組年輕的建築師在極度壓縮的時空條件中,以台南一塊確實存在的基地為基礎,開始各自百花齊放的靈感激盪與創意發想,並集結成展。本書即以這場展覽為起始,試圖將「台灣集合住宅」的可能更加集中呈現。

因此,這是一場在各種不同的教育背景及建築職業歷程之年輕建築新秀的集結下,透過多元並陳的景致下來描繪出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與建築之可能性輪廓的展演。「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除了有12組提案作品在府都[KIAN_TIOK]這個建築專門美術館問世之外,也在「建築非物,而是事件」的模式下衍生出一系列交流活動。這本書不只記錄了流動於各種社群(政府/學界/業界/民眾)之間的建築聲音,同時萌發了一股覺醒與自發的建築能量。



●     收錄日本重要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任教於成大的知名建築學者王維潔的展覽評論
●     全書以特殊色為設計重點,灰紙板網印的書封與短書衣展現餘裕的空間感,將年輕、高度流動與充滿新穎靈感的精神力表露無疑。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

 東亞城市空間生產-banner.jpg   

從「現代化城市」出發、穿越更迭的街道,
貼近每一個行走其中的「人」…


每一個在城市中行走的漫遊者都應該閱讀的空間文化論述



消費社會如何運籌、生產,進而創造都市新地景?
人們在都市街道日常的自然活力又如何在資本擴張、流動之中重新發現、滅絕又重新生發?



郭恩慈經由大衛‧哈維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理論閱讀做為她的寫作起點。
哈維以空間生產重構馬克斯理論的空間向度、分析資本積累的擴張力量,同時整合空間,以時間消滅空間,以及,以自身形象創造地景,然後,為積累的飢渴所催逼,以便為進一步的積累開闢道路,建構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創造性破壞過程。這是潛藏在工業化、都市化、資本主義化、全球化、甚至西方化的背後,最重要的力量。
這是現代性建構,也是現代建築的空間文化形式所表現的意義。

郭恩慈以此探索,在全球化年代,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在全球化年代所開啟的新生活方式。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工作,卻是一個揭露在地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的必要研究。」

                                                                          ──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

banner.jpg

「由朋友,到朋友的朋友,再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亞洲後替代空間的新藝術精神──前衛、實驗、未完成,靈活連結的游擊戰鬥姿態

串聯日本東京、橫濱、台灣台北、台南、高雄、韓國首爾、釜山、中國北京、廣州、香港、澳門、泰國曼谷、菲律賓昆頌、
越南胡志明市等14個東亞城市


從90年代開始,亞洲藝術家們組織有限資源、組成各種實驗性展演平台為「替代空間」,不僅成為前衛藝術運動的基地,也透過高度自覺性與社會參與度、風格鮮明大膽的創作,開展了亞洲前衛藝術的版圖。然而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藝術產業的資源隨之緊縮,而具有批判能量的「替代空間」也開始採取同時兼顧生存、更為靈活的經營姿態。一方面不排斥向政府申請補助,同時也主動向企業募款合作,或以公司名義進行有限度的商業活動,販售藝術品或承接公部門藝術專案,更有效地募集、運用各界資源來進行在地美學與國際連結;這類空間被稱為「後替代空間」──他們以未完成、持續進行中的游擊姿態,折衷但更具彈性地建構藝術的自主空間與創造性,同時也生產出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本書橫跨亞洲,介紹來自14個城市的21個由藝術家們組織、經營的「後替代空間」,除了以豐富文字、圖像來展示這些空間內外以及展演實況,同時也收錄每個空間的成立經過、面臨挑戰等經驗性的短篇訪談,帶領讀者一窺亞洲後替代空間的經緯實貌。




*本書以厚灰紙板硬殼作特殊裝幀,凹印內容收錄空間的圖像符號,並輔以環保PE膜霧面書腰,以樸素元素來構成全書「未完成」、「持續進行中」的游擊姿態。

*全書以中英雙語呈現



微光旅行

    微光旅行banner.jpg

旅途中的躊躇與暫頓,堆聚小小勇氣的旅行微書寫 

27歲的女孩暫擱手邊的一切生活,獨自一人勇敢出走到日本,進行兩個月的農場換宿生活,
希望能「藉由環境改變,給自己一些往前的力量」;
兩個月中,她以清新的手記式書寫,將途中所見所聞與真摯體悟,最簡單的方式記錄下來。

*本書為限量發行,除我們自家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外,僅於下列各地點販售:
博客來網路書店、誠品書店部份門市(敦南店、西門店、捷運店、台南店、高雄遠百店、信義店、園道店)、三民書局、唐山書店、小小書房、有河book、政大書城台大店、蘭陽博物館藝術書店、台北市立美術館藝術書店、亞典書店、陽台咖啡、Darling Café、學校咖啡、磨菇,以及澳門地區邊度有書。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Hello mimis

hello-mimis-for-enews.jpg  

一本結合了大人與小孩們不同成長記憶的超時空日記,作者陳怡如與25個孩子的跨媒材共同創作

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張畫,畫的是什麼?
第一篇日記寫了什麼呢?

作者以十年來蒐集的兒童畫(橫跨台灣、美國、英國、日本、愛沙尼亞5個國家)、共25個孩子的隨手塗鴉
──第一次畫的爺爺奶奶、第一次為自己的寵物畫的系列畫,結合自己清淡、柔和,富含空間感的繪畫;再加入自
己與另外三個孩子的童年日記,揉合創作出充滿奇想的超日常空間,在日常的平淡中嵌入孩子們最率真的氣息。

柔和的色彩充滿讓人熟悉的童稚觸感,
讓人想起幼年時第一次聞到蠟筆氣味那種新鮮又生澀的記憶,
以及第一次握住色筆時的手感。

來自5國25個孩童的跨地域共同創作
跨世代記憶的多媒材結合
充滿空間感的柔和畫風,最柔軟的奇幻況味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巴黎 • 家的私設計2

banner.jpg

巴黎手感 • 創意二部曲!

介紹鍾愛手工創作的20位巴黎人的私房設計如何創造獨具個人特色的房間。
無論是透過手工製作為質樸小物改頭換面、或是蒐集旅途中的異國雜貨;
都不僅展現生命記憶的時空延展,也混搭表現出個人歷程與當下生活的交織,
將生活、旅行的回憶揉合在私空間中。

※ 收錄私房手作創意設計的作法步驟

---------------------------------------------------------------------------------------------------
[書籍資料]

作者:Editions de Paris
譯者:思謐佳
出版日期:2011.1.28
尺寸:15 x 21 cm
頁數規格:128頁/平裝/全彩
ISBN:978-986-6204-15-9
定價:NTD 260 

---------------------------------------------------------------------------------------------------
[目次]

008 充滿家族和旅行回憶的空間/Clémence le Gall du Tertre
014 創意的搖籃/Dominique Turbé
024 屋脊下的可愛公寓/Marie Lucas
030 充滿維他命的房間/Sylvie Boisson
036 現代設計的溫暖家屋/Alix Delclaux
040 在北歐氛圍的白樺森林裡Thomas Mereur & Céline Hennu
044 圍繞在敘說往昔的物品中/Fabienne Benisti
048 優雅成人的少女情懷/Cécile Saint-Léger-Bégué
056 把白色的牆壁當成畫布/Anne Loiseau
062 將家人聚集起來的巴黎閣樓/Pascale Risbourg
066 藍色城市久德浦的風/Alnoor
072 浮在雲端的房間/Sandrine Alouf
078 樸實與流浪的風格/Béatrice Laval
084 如同百寶箱般歡樂的家庭/Thomas Decros & Nolwenn Bodo
090 從質樸的物品中所傳奏出的故事/Christine Amara
096 著迷於舊材質的魅力/Laure du Chatenet
100 充滿家人歡聲笑語的幸福家庭/Nathalie Aflalo
108 兒童的夢想屋/Famille Haase
112 洋溢著大自然光的純淨空間/Madelon Lanteri-Laura
118 透露自然氣息的手作屋/Lucie et Frédéric Jacquet

---------------------------------------------------------------------------------------------------
[序]

如果穿著打扮和化妝是巴黎人展現自我個性的方式,
那麼,室內設計就是她們的家居服,是映照她們個性面貌的一面鏡子。
不論是小小的單身公寓,或者是與家人同住的獨棟房屋,
打開玄關門扉,盡入眼簾的風景都洋溢著居住者個性的氛圍。
從祖父母或雙親手中繼承下來的傢俱,裝滿孩童時代回憶的老舊繪本。
旅行途中一見鍾情、充滿異國風味的海報或包裝紙、禮盒,陳年的風景畫。
在古董市集遇見的質樸食器、自己親手換過布套的扶手椅……。

讓人一見就愛上的這些物品,被收集在同一空間裡,音韻和諧地合奏著。
圍繞在最珍愛的傢俱雜貨中,呈現各式各樣家的面貌。
「根本不會刻意尋找,因為我們只有在最巧合的時刻相遇,才會把東西買下來。」
「二手的東西裡總有故事。」
從現代、時尚、漂亮的設計空間,到琳琅滿目手作傢俱物品的公寓,
她們與室內擺飾的關係,完全就是一段戀愛物語,
歡迎光臨20位巴黎人的甜蜜窩!

---------------------------------------------------------------------------------------------------
[Take a look!]

9789866204159_b1.jpg 9789866204159_b2.jpg9789866204159_b6.jpg



  

  9789866204159_b7.jpg 

9789866204159_b5.jpg 

9789866204159_b3.jpg9789866204159_b10.jpg 

9789866204159_b11.jpg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牆競圖:2010 NTUT Student Wall Competition

牆-banner-web_0.JPG

[內容簡介]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自2008年起,舉辦年度性的學生概念設計競圖,2010年則將規模擴及國際競圖。首屆以「橋」為主題,本次以「」作為第二次關於建築本質的提問,從橋到牆,有著耐人尋味的關連性與對位關係。
本書中的牆競圖優秀作品,探討議題從生態的牆節能的牆永續循環的牆科技的牆心理的牆國界的牆邊境的牆以及歷史傷痕的牆等,呈現不同國家的年輕創作者對於「牆」獨特且深刻的觀點與設計理念;本書並摘錄評審論述過程,詳實地呈顯創作者與評論者間相互不同的觀點與立場,藉由重新檢視牆的意義,對建築核心價值提出反思與再詮釋。

<評審陣容>
張樞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樞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曾成德臺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楊家凱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褚瑞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王增榮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講師 何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