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再寫攝影》新書發表暨簽名會


在快門與紙筆之間、《再寫攝影》之後……

在台灣攝影藝術這個領域,相較於攝影創作一直以來的蓬勃與作品表現的多元,針對攝影作品所進行的評論文字相對地較少;《再寫攝影》作為近年少見具有系統地針對攝影文類、攝影家以及攝影書進行評析、對話的攝影評論文集,將台灣重要攝影評論學者郭力昕十五年來的評論文字集結出版。同時,透過這本書的出版也希望開啟針對攝影論述文字的書寫、出版的各種對話。

發表會的第一場,將與長期在攝影評論書寫領域筆耕不輟的年輕世代攝影評論者張世倫聊聊在快門與紙筆之間,書寫如何發生;第二場則與甫獲金鼎獎最佳雜誌主編獎的《攝影之聲》主編李威儀一起探討書寫攝影、再寫攝影之後,書寫、論述與出版又可能如何繼續。


Talk 1  在快門與紙筆之間:談攝影評論
時間:2013.11.2(六)下午2:00
地點: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
對談人:郭力昕(《再寫攝影》作者)、張世倫(《另一種影像敘事》、《這就是當代攝影》譯者)


Talk 2  再寫攝影之後:在攝影論述與出版的路上
時間:2013.11.10(日)下午2:30
地點:TIVAC(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2巷52弄16號)
對談人:郭力昕(《再寫攝影》作者)、李威儀(《攝影之聲》主編)

*活動皆為自由入場,發表會現場《再寫攝影》將有發表會優惠特價,座談結束後亦有簽書時間。
惟場地座位有限,敬請大家提早入座。


延伸閱讀:

shihlun
 都市、風景、圖鑑:中平卓馬的攝影實踐(文張世倫)
 「在場」與「缺席」:從「卡帕百年回顧展」漫談戰爭攝影(文張世倫)

→攝影之聲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是,攝影啊」——中平卓馬(文李威儀)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再寫攝影》--重新反思「攝影」的本質與價值
















--他對當代攝影深闢且充滿力道的詰問,
  帶領我們重新反思「攝影」之本質與價值所在


「一張士兵中彈瞬間的照片,
告訴了我們對西班牙內戰什麼樣的認識?
它為何可以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照片?
『偉大照片』的因素或內涵是什麼?
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戰爭的政治起因、萬骨枯的脈絡,
能夠從一張張『作為賭博的攝影』裡,得到答案嗎?」



一張好照片的「好」可以是審美的,但這種「好」的判斷同時也是充滿社會與文化意義的;而一張照片的意義能否被閱讀出來,則端視這些社會與文化的意義是否被層層剖析、觀看、書寫,以及閱讀。

當攝影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攝影存在的社會意義則更不容小覷。它可能成為行動者的工具,也可能成為藝術家探問、觀察我們身處社會的行動,甚或是發聲的渠道。除了隨手拍照這樣的行為之外,我們為何拍照?拍下了什麼?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談論這些拍攝?在數量氾濫的影像中,我們又能夠如何、可能以什麼樣的視角閱讀它們?

本書是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睽違十五年的攝影評論集,收錄了三十篇自《書寫攝影》出版後以來、包含近年於《攝影之聲》雜誌中發表的影像評論文字,從攝影議題、攝影家作品到攝影書,作者正面直視環繞十年來的攝影創作、論述與文化裡的相關現象,發出極具批判性的詰問與高度反思的回應。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書摘】驚艷傳奇英國皇居--漢普敦宮

(摘自《漫遊,在設計館的路上》
作者:李俊明

在英國王室數百年發展中,有很多為人津津樂道的稗官野史被改寫成小說,也有不少改編後搬上螢幕,為全世界所熟知。像是將英國帶往海上強權之路的伊麗莎白一世,就由女演員凱特.布蘭琪扮演了兩次;而海倫.米蘭在《黛妃與女王》所飾演的伊莉莎白二世、柯林.佛斯在《王者之聲》所飾演的喬治六世,以及茱蒂.丹契在《布朗夫人》所化身的維多利亞女王、奈傑.霍桑在《瘋狂喬治王》扮演的喬治三世,都讓英國皇室染上了更多傳奇色彩。

不過,嚴格說起來,英國史上最具爭議性、故事也最常被改編為小說、電影等大眾文本的,應屬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

從流傳後世的肖像上看來,這位國王的面相就是很不好惹的樣子;在很多歷史詮釋中,他冷酷無情、缺乏安全感,因此在他身邊的人,就算是最親密的愛人,也常常朝不保夕,隨時都有可能人頭落地;因此都鐸王朝給人充滿腥風血雨的觀感,其來有自。





若要探尋都鐸王朝的這些史跡,一般人最容易接觸的,該屬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那裏的確藏著一段又一段充滿血腥、酷刑、謀殺、軟禁的黑暗過往;除了被亨利八世壓迫的一些受害者被埋在這裡,他的皇后安.波林,也被控通姦與叛國罪,就在這裡度過最後一段歲月。

【書摘】探尋黛安娜宮殿之美--肯辛頓宮

(摘自《漫遊,在設計館的路上》
作者:李俊明



位在肯辛頓花園(與海德公園比鄰)內的肯辛頓宮,雖然不是最豪華、最具有排場,但卻因曾住在裡頭的名人而備受矚目。戴安娜王妃,就曾是它最出名的主人。

活過1997年那一年夏天,誰能忘得了新聞畫面那些熱情民眾,在肯辛頓宮外點亮了蠟燭,堆滿了鮮花,流著眼淚悼念他們心目中永遠的王妃?誰又能忘得了艾爾頓.強忍悲傷彈著琴,在葬禮上為老朋友娓娓唱著《風中之燭》的旋律?

一轉眼15年過去了,黛安娜變成一則傳奇。而她曾經停駐的肯辛頓宮,則在大幅整修以及新主人進駐後,展開另一段新生命。

《我的第一張設計圖:景觀手繪技法》/陳怡如




當電腦繪圖已成主流,為什麼還要學習手繪技法?


景觀系必備的技法工具書,全新增訂版!

許多設計者逐漸捨棄以徒手畫思考空間,但若僅以電腦繪圖,卻很容易忽略其中的細緻表情與觸感,設計形式也容易走向中性化、模具化──無論數位技術多麼成熟,總有一些質地是電腦繪圖無法取代的,而那往往是形塑個人獨特性的關鍵因素。

本書為景觀設計的學習範本。陳怡如老師汲取多年來的教學心得,並統合過去以手繪從事設計的經驗,彙整為清晰的架構,共分為三大部分:先是各別講述「製圖」與「繪圖」的步驟,從手繪工具、草圖、平面配置圖、剖立面圖,一直到立體圖與透視圖,皆有詳細的分析與圖解。最後則收錄超過四十件優秀的設計案例,以兼具理論與實務的觀點,使初學者能將手繪訓練放入當前的學習目標,獲得更深刻的設計視野。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姚瑞中







「蚊子館」的蔓延遠遠超乎想像,本書指出我們不願面對的崩壞現狀!


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存在許多因錯誤政策形成的閒置公共設施,政府多半不願公開這些俗稱為「蚊子館」的資訊。在姚瑞中老師的號召下,一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們,將自己置於社會觀察者的角色,領我們直視那些開發主義思維下的失敗產物。他們返回家鄉,透過攝影與文字逐一紀錄,從2010年至今已踏查超過300件案例,本書收錄的是最新的100件。 「海市蜃樓」計畫目的不在於激烈批判,而是留存社會變遷的樣貌,盼能形成一個公開討論的切入點。尤其當土地議題持續造成衝突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回過頭來,看看這些過往願景幻滅後的現實場景。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他方,在此處》導讀:難以定位的鄭明河/藍美華(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

(收錄於《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田園城市出版,2013.10.4)


我與鄭明河的初次邂逅不是來自她的文字,而是來自她的電影。那一年,我受命要在政治大學民族系開設「影視民族學」課程,為了準備,蒐集了許多資料與影片,在前輩胡台麗老師的授課大綱中看到了《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1989)這部影片。我請學校圖書館購買此片,影片買到了,但價錢真不便宜,心想得好好利用才是。之後,我上課時都會介紹鄭明河(Trinh T. Minh-ha,最初在台灣譯為曲明菡,後來也譯為鄭明和)和《姓越名南》,不過在課堂上播放此片的次數很少,多是放映片段後請學生自行到圖書館觀看,原因在於只有英文字幕的影片播放時我通常會進行中文口譯,但這部影片根本無法隨堂翻譯,因為有頗長的部分螢幕上出現的字幕不只一處。因此,一開始我就知道鄭明河的影片是很特別的,她這個人當然也不可能平凡。

今年(201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焦點導演」之一就是鄭明河,除了《姓越名南》外,影展中也會播放她的另一部重要影片:《再一次集結》(Reassemblage,1982)。同時,鄭明河2011年出版的專書《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Elsewhere, Within Here: Immigration, Refugeeism and the Boundary Event)也發行了中譯本。這時候,讓大家再次認識鄭明河應該是適當且必要的。

鄭明河在1952年出生於河內,長於西貢(現胡志明市),在西貢國立音樂戲劇藝術學校學習鋼琴與作曲。1970年移民美國後,就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獲得作曲、民族音樂學與法國文學的碩博士學位。之後曾在塞內加爾、美國、日本、韓國任教,目前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擔任性別與婦女研究以及修辭學的教學研究工作。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鄭明河






































我們通常認為,
人在固定的地方進行同樣的行為,就是家、就是居所。
定居究竟止於何處?

-何以在一個稱之為家的國度裡卻感覺自己格格不入?
 在黑暗變形時代裡,誰是陌生人?她/他又在何時、何處現身?


《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是以極具詩意的語言書寫跨界旅行的動人之作。
作者鄭明河以外國人、觀光客、移民、難民等不同身分角度,
進入梳理、檢視911發生之前與之後,旅行、移民、流亡的複雜和文化意義。

界限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
穿越界限,終點也可能成為起點。
長年關注在流動中文化混雜與認同位移現象的鄭明河透過此書進而闡明「每趟旅程,都是在重新劃定界限」,
並帶領讀者探索在「全球恐懼的時代」裡,作為局外人與局內人的多層意涵。

本書作者鄭明河(Trinh T. Minh-ha),擁有電影創作者、文化評論學者、音樂家、視覺藝術家、作家等多重身分;
她以極具獨特的形式發聲,在當代文化政治、性別、後殖民等議題上深具影響力。

本書獲AESA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2012年度評論書獎

201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10/4-8)焦點導演單元,將播映鄭明河《姓越名南》、《再一次集結》兩部作品。場次及售票請見201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官網

購書由此去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